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购买平台> 中国古代传统私塾教育之教学方法和授课程序

中国古代传统私塾教育之教学方法和授课程序

2022-04-17 00:33:29




项目简介

  

      山东北辰书院项目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州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腹地,是黄河入海口兵圣孙子故里,汉孝子董永与七仙女《天仙配》传说的发源地京沪高铁二线和到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城际快线即将建成通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利。

      开设经典诵读、武术、书法、葫芦丝、二胡、古筝、围棋、戏曲、剪纸、国画、游学、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特色地方课程机器人教育、3D打印、话剧、日语韩语等小语种课程等现代高科技特色或国际化校本课程以及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常规国家课程,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融入日常生活。无高负担作业,零压力学习,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精彩人生打底,为国家民族铸魂。



编者按:本文摘自徐健顺教授的《我所理解的古代教育》一文,原文根据徐教授对六七百位上过私塾的老先生的采访详细还原了古代私塾教育,非常精彩,如有时间,非常推荐阅读全文,此处仅摘出部分内容。此摘要并未经过徐教授审阅。


 

古代教育阶段


古代的教育主流是儒家教育,儒家的主流教育,把教育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零岁到三四岁,为家学时期,实际上是自母亲怀孕开始的。胎教是中国词儿,最早见于《大戴礼记》。其原则跟现在的胎教理论没有大的差异。婴幼儿时期,主要的任务是健康成长,还有基本生活常识和礼仪规范。


三、四岁到六、八岁,为蒙学时期。古人一般三岁、四岁开蒙,进蒙馆。六岁至八岁进学馆,这个年龄划分跟今天的幼儿园、小学的划分差不多。


六、八岁到十二、十五岁,为学馆时期,主要任务是读经,也有习字、练武等活动。六岁以前一般不读经。读经要“详训诂、明句读”,还是要详细解释的。


十二、十五岁到二十、二十五岁,为官学时期,一般会去县学、府学继续学习,相当于现在去县高中读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解经,也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文赋、经史子集等等内容。解经不是训诂,是讲义理。


二十、二十五岁到三十、三十五岁,有时甚至到四十岁,又是一个重要时期,以前往往被我们忽视。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专业。古人也有专业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学习专业要拜专业的老师,但也是文人,不是工匠。专业看自己的兴趣了,有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卜数术、,都是可以学的。还有一个任务,是行万里路,去交游。交游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在为出仕做官做准备。在做官之前,必须先了解官场,也要了解国计民生,还要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和声誉名望。


三十、三十五岁到七十岁,是出仕做官时期。当然,做不了官,就做老师,都是行道布道。不做老师,也可以做隐士,修身齐家,一样起作用。


古人七十致仕,回家养老。养老也不是不做事了,作为乡党长老,或以身作则,或著书立说,或兴学讲学,都是继续教育事业。

                 

教学法:一对一教学和纵向混合班


从孔子到民国,中国所有的私塾、官学,都是一对一授课。老师从来不会面对两个以上的学生讲课。上大课只有一种情况,所谓“会讲”,也就是讨论课。老师的授课,从来都是一对一。——这是真的。哪怕是双胞胎兄弟二人,头一天一起入学,第二天,两个人就不一样了。一个人性急,就读《中庸》吧。一个人性慢,就读《孟子》吧。学习的内容不同、教法不同、进度不同、考试的标准也不同。这就是一对一教学。


这个法子,是孔子传下来的,至少是他确立的。看《论语》《孝经》《礼记》,孔子授课都是一对一的,是问学制。上大课一定是讨论课,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也有概论课。但是老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时候,一定是一对一的。


我们一直都说孔子的教育是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给不同的答案,可是不知道这种教育态度是建立在一对一教学的教学体制上的。没有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很难实现。现在不就是这样吗?老师们会讨论一个班的教学,到底是以好学生的需求为标准,还是坏学生的,还是中等学生的。这本身就是对因材施教的背弃。


我看过不少学校和私塾,学校就不说了,现在私塾也难见一对一教学的。大家都是一本课本在手,一群孩子一起教。我想是很多人还不了解古代私塾教育的缘故。古代的私塾,一般只一个老师,教十几个学生。书院,一般有几位先生,分别教学,也是一位先生教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学生。古代的教学方法,在一对一方面,最突出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就是自学。


古代学校的班级设置,是纵向混合班。现在我们都是横向混合班,是跟西方学的。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3岁到18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15岁到50岁都在一个班上。


上课读书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出声,但又不能大声,免得影响别人。这个度的把握,就是以先生听得到为尺度。先生坐在前面,可能正在给一名学生授课,也可能自己看书,但是他的耳朵听着你呢,每个学生,谁念谁不念,谁在念什么,他都听着。谁念错了,他就知道,就可以出声纠正。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也这样描述过啊。我们也采录过很多老先生,证实的确如此。


每个学生都在小声读,先生听得见,当然学生也听得见。但是声音的音量不大,可以使你在不想听时,在自己读书时屏蔽掉别人的声音,可以专心读自己的书。正因为读书声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旁人的读书声对自己也是个学习。试想一个3岁的孩子在读《三字经》,旁边一位8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这个3岁的孩子也要到6岁以后先生才教他《论语》,可是到那时候,他已经听人读《论语》听了三四年啦!学起来能不快吗?充分地利用休息的时间、走神的时间、玩的时间(学生经常坐在下面玩的,可不是现在这样守纪律,因为都是自学的,最后能背过就行,不论他怎么让自己背过的)来潜移默化地学习,利用潜意识学习,利用预习,利用量的积累所产生的加速度,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教学。


其余的好处,您也想得到。大孩子带小孩子,高年级带低年级,很多问题问师兄就可以解决,从《论语》就是如此。老师别操那么多心。大带小,不仅对小的有好处,对大的也有好处。要想不被师弟问住,就得好好学习。孩子们最重视自己的形象啦。老师不在,大孩子就可以代替老师管理班级,这也是一种锻炼。在班里,有长幼之序,有师门之谊,又可以培养待人接物之礼、进退洒扫之道。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尊重与爱护,并为这尊重与爱护而努力学习。

                         


授课程序


第一步:授书

这是从先生的角度来说的。从学生的角度,叫“上书”。因为学生要拿着书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里,所以叫“上书”。授书(上书)又分三个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点书”就是学生拿着书,翻到要学习的这一页,教给先生。先生给他点出句读。点书这一节,如果学生年龄大,会句读了,就会是自己点好给先生修改。


第二个阶段,叫“读书”,就是先生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句一句地模仿。我们采录的情况,一般先生是读三遍。也有读六遍的,也有读两遍的。这个“读”,就是吟诵。吟诵的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虚字重长,不仅把每个字读得字正腔圆,而且涵义传达得很完整、很深刻,但又是感性的、艺术的,这真的是高妙的方法。


第三个阶段,教“讲书”就是先生要讲解。不是不讲解的。现在读经很多老师不讲解。孰不闻《三字经》:“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王财贵教授说教儿童不解经,那是“解经”,不是“训诂”。解经是讲义理,训诂是讲字义。字义还是要讲的。一边读《三字经》,一边怎么不信《三字经》呢?不仅讲解字义,也会讲解简单的、学生那个年龄段可以理解的意思,就是串讲。


尤为重要的,是讲故事朱熹的《小学》,是承前启后的著作,是后世最重要的蒙学指导典籍,其中大部分都在讲故事。每一条道理,都不是这样硬灌的,都不是只令孩子执行就行的,而是有故事引导。儿童做事的动力,多不似成人有是非逻辑,更多的是为获得尊重和承认,还有获得乐趣。所以说,儿童做事的动力,多来自获得尊重和获得乐趣。只告诉他要怎么做,不告诉为什么这么做,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这个出发点就在消解儿童的动力。


完全不讲解,只是靠表扬来激励孩子,谁做得到背得出就表扬谁,这的确比靠惩罚要好,但是还没有激发出孩子最深层的学习动力。所以,要讲解。讲解除了训诂,还有讲故事。训诂和讲故事,都是在儿童能理解的层面进行的。面对什么年龄的孩子就说什么层次的话。所以,教《三字经》,要讲故事,教《弟子规》,要讲故事,教《论语》,还要讲故事。很多人以为古代私塾先生不讲故事的,这是误解。


那么一天授多少次书?一次授多少书?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古代蒙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2到4小时。学馆的学习时间,一般是一天4到8小时。古代有很多“儿童十二时辰图”之类的画,看一看就可以发现,儿童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嬉戏。学习上课的时间很少,作业也很少,或者没有。在这几小时的时间里,授多少书,由儿童自己决定。因为他上完了书,要回去背。背会了,要给老师检查。什么时候背会?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觉得背会了,就举手告知先生,于是再次上去。所以是学生掌握着学习进度。当然老师也会适当干预,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一点,在私塾是共识。学生进入这个集体,很快就会适应由自己来决定学习进度。


一次授书的内容并不多,像开蒙的时候,一般就是十个字左右,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一次授书的内容。到大一点,就到二三十个字。到学馆,一次一般也不会超过一百字。这个进度,现在看起来好像很慢,可是您算算,这是每天新学的内容,就按一天一百字,一年就是三万字,十二到十五年的私塾学习,就至少积累了三五十万字。关键这些都是熟背的!此外还有泛读,泛读是私塾学习的一个重要特色。除了学习新课,还要复习旧课。复习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情,这样循环不已,才能没齿不忘。

 

第二步:背书

学生下去自己复习。复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典籍本身,还包括典籍的注疏,和老师的讲解。其中有些是要背过的,有些是要理解的。

古人背书和今人也是不同的。今人背诵,就是要把文字记住。看看学生们在背诵时候的脸,那表情,是紧张的、痛苦的,也是茫然的。那表情说明,他们在努力记住课本的内容,要把课本的文字灌进心里。古人的背书不是这样的。试想,老师叫张三上来,教了几句诗文,带读了几遍,讲解了一下,就让张三下来了。张三回到自己的桌子,要背书,因为过会还要再上去“复讲”呢。怎么背呢?他一定是这样:“先生说了,这几句这样读:床前——明月!光——,哎呀,真难听!”张三一定觉得先生唱得不好听,即使先生嗓音很好,是个歌星,也不可能完全适合张三的乐感。于是,他就会改——改别人的唱是本能!改完以后,再上去唱给先生听的时候,先生就会像前面说的,抓住重点做指点,其余一律鼓励:“啊!很好啊,比先生我读的好听多了!就是那个‘前’字还要再拖长一些,还有,别那么悲伤的样子,看见明亮的月光不高兴吗?这时候李白还是很高兴的!明白了吗?再去读读试试,会更好听的!”就是这样。古代学生的背诵,是主动的行为,是作曲,是一种创造!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更是创造!这种现代西方教育学的理论,古人早就明白的,早就实践了的。自己作的曲,自己记不住吗?所以古代学生的背诵效率很高,效果很好,而且很快乐。


再下一个层次才说读书大部分是唱的,即吟诵中的吟咏。唱比诵更容易记住,这是常识。前面也说过了。诵,也比口语式的念,或者现在一字一拍的念字式的读法,要容易记得多,因为同样,诵的抑扬顿挫,也是有声音的涵义的。


有了这两个层次:创造性行为和吟诵,背诵在古人就不是难事了。而且背得快乐,脸上的表情是陶醉的:“不亦悦乎!”像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那样:“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第三步:复讲


这又是中国教育天下第一的秘诀之一。复讲就是学生背好书后,举手告知学生,于是再次上去先生那里,要检查。检查通过,就可以再次上书,所以是学生决定着学习的进度。那么什么是复讲呢?是不是老师再讲一遍呢?不是。是学生讲!老师刚才怎么讲给你的,请你再复述一遍。


古代的儿童是从三岁就开始做这项训练了。三四岁的时候,刚开蒙,老师教的东西很少很简单,是他可以复讲的。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增加难度,但一直是他那个年龄可以承受的。就这样下去,一直到成人,不得了的。


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试想,你听一堂课,后面没下文,和后面要考试,你的听课态度就不同。如果是后面要复讲,你的听课态度又怎样?那真是生怕漏下了一句,而且一定要理解,不理解没法讲啊。脑子高速转着,不断把老师讲的重新组织起来,马上就能发现疑问,因为到那儿自己讲不下去啊,于是就问老师,——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率的,因为是自觉的。


从授书,到背书,到复讲,这样就完成了一次课堂教学。于是再次授书。

 

除了授课,还有复习,还有会讲,还有考试。这些都是读书的内容。除了读书,还有别的学习内容,像习字、作文、唱歌、弹琴、跳舞、游戏、武术、农耕、下棋、学医等等。


复习,是每天都做的事情。不断地滚动,不断地重复。


会讲,是讨论课。出一个题,大家讨论,检验学习成果,发表个人高见。当然是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在一起。古人是非常重视辩论的。切磋和讨论,也是学习得真知,尤其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就是会讲。会讲最后,老师点评。


“新六艺+”课程规划

校歌 校训

校徽




领导关怀

  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五个传统文化教育实验班伏羲班的开办得益于国家政策好,得益于原管委会副主任现滨州市铁路局马景泽局长的鼎力支持,得益于管委会副主任董凤家主任的远见卓识,得益于教育局吕春勇局长的锐意创新,得益于教育局张军副局长、张永霞副局长、业务室吕新敏主任等领导在教师配备、政策出台、业务引领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是各学校校长、中层干部、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的认同和实干造就了北辰书院项目的成功。自2015年秋季开学以来,通过近三年的实践,取得显著的成果。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可,中国教科院张鹏举教授、山东省教科院李文军副院长、山东省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耿成义主任、山东省教科院课程研究中心张斌博士、山东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张伟忠博士、滨州市教科院王峰院长、周新奎副院长等专家,国家开放大学、伏羲班创始人吴鸿清教授、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教授、齐鲁师范学院刘德增院长、齐健教授、济南市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林志芳博士等教授均对该校的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

2015年6月28日,山东省教科院李文军副院长在滨州市教科院王峰院长、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张永霞副局长陪同下全程观看北辰书院一周年汇报演出


2016年7月2日,山东省教科院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耿成义主任为北辰书院开学两周年学习成果汇报演出题词祝贺


山东省教科院网站长篇报道山东滨州经济开发区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情况


2015年10月1日,国家开放大学、伏羲班创始人吴鸿清教授为北辰书院题写校名

2017年7月2日,吴鸿清教授在观看伏羲班两周年成果展演现场题写北辰书院教风“真干”的“干”字,此字为陶行知先生临终前所创,寓意“知行合一”。



2016年10月20日,国家督学、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教授为北辰书院题写校歌



  

      山东北辰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办学特色,以“勤劳真实”为校训,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为学风,以“真干”为教风,以“养正求真”为校风,以“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为培养目标。立足中国,根植传统;面向世界,放眼全球;不忘本来,面向未来。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快乐,是生命的本能。


下雪了,我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把老师的眼镜给雪人戴上。





特色课程设置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经典课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家政课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书法课及书法作业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器乐课(二胡 古筝 葫芦丝)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武术课

为了“生个男孩不学坏”“养个女孩不受害”,北辰书院儿童在上性教育启蒙课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机器人课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日语课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汉字课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围棋课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中医课

北辰书院儿童在上财商课

北辰书院儿童接受新中高考背景下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应试能力指导

北辰书院儿童观看话剧演出

北辰书院学生接受山东教育卫视记者采访

游学是北辰书院的必修课,更是特色课。



武术、器乐、经典诵读、围棋等在市区比赛中屡屡获奖,经常受邀参加省市区级各类会议进行展示



专家顾问及师资队伍


法律顾问:何周律师

 


美学顾问:林帝浣先生

 

器乐教师:李岩老师

 

武术教练:王祥玮老师

 

国学教育顾问:王泽钊老师

 

数学教育顾问:陈维民老师

 

家长教育顾问:杨澜女士

 


书法教师:郭鑫老师

 

 

项目负责人:刘宗顺老师

 


 



 扫描下面二维码进行网上报名






欢迎扫以下二维码关注山东北辰书院




北辰书院学生参加2017年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系统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点击以下链接可了解更加全面:


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用第三方评价做杠杆推进教育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


北辰书院:“以读代讲”的事实依据与教育实践


书法教师郭鑫老师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一封发自肺腑的感谢信


从古人“为己之学”谈修身之教


积分制管理下,看得见的成长


儿童性教育,不应该再敏感的话题!


砥砺前行正两载 不忘初心再启程


一位小学教师写给马云谷主的信


滨州有我便不同:游学必修,让素质教育贴地而行


一个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鲜样本


向台湾教育学习什么?


山东省教科院李文军副院长莅临开发区调研传统文化教育实验班开展情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