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葫芦丝遇上西洋乐 用民族音乐向世界对话
一场交响乐与葫芦丝的艺术盛宴
一次民族乐器与西方艺术的激情碰撞
和谐交响 音乐丝路华夏乐章
图为: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演奏家
当《月光下的凤尾竹》响起时,你肯定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葫芦丝。8月12日晚上8点,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和国内多位重量级的民族乐器演奏家,在春城剧院联袂上演了一场葫芦丝与西洋乐的激情音乐盛宴。
图为: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演奏家
图为:现场观众
本场音乐会由青年指挥家胡星宇激情指挥,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以20世纪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经典代表作《节日序曲》拉开音乐会序幕,热烈欢快的情愫,生动活泼的旋律,将现场的愉快氛围渲染到每一个角落。
图为:葫芦丝表演艺术家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这一舌簧乐器,至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特点,用循环换气法能持续发出五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惟妙惟俏。在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竹楼里,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而吹出的颤音尤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同时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先秦时代,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图为:王铁锤老先生 竹笛独奏《高原上的节日舞曲》
图为:王铁锤老先生在后台
中西合璧,相得益彰,将葫芦丝、巴乌与西方交响乐激情碰撞时,所呈现出来的都会师别样的风情。民乐界国宝级泰斗,中国北派笛子大师85岁高龄王铁锤老先生,专程从北京赶到昆明参加演出,让在场所有人深表敬畏。南美阿根廷民谣《高原上的节日舞曲》经过全新的改编之后以民乐形式完美呈现,融入大量西方的创作思维和演奏技巧,极大拓宽了乐曲本身的内涵和外延。
葫芦丝独奏
秦艺
《春暖花开》的葫芦丝演奏家秦艺,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音乐教育学硕士,她认为:“民族乐器与交响乐器的融合,既解决了中国传统乐器声音轻薄,漂浮的感觉,又让西方艺术融入了很多东方民族的风味,变得更加国际化了,不论是从横向的旋律,还是纵向的支体来说都丰富了许多。”
图为《夜深沉》 葫芦丝独奏:李冠中
图为《渔歌》巴乌独奏:李志华
图为《扬鞭催马运粮忙》竹笛独奏:郑强
图为:《山之子》葫芦丝独奏:李春华
富含景颇族的特色的《山之子》融合了民族原生态的音乐元素和西方经典奏鸣曲,国家一级演员、当代葫芦丝乐器和音乐推广重要的领军人物李春华谱曲并演奏,出神入化的演奏,配合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伴奏,将观众的激情瞬间点燃,对大山的敬畏和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每一个音符之间流淌。
图为: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副团长陈曦接受中国华艺广播记者采访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副团长陈曦介绍,民乐与交响乐结合已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表演形式, “艺术文化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这是我们已经在做并且长期要做的事。”
图为:全体艺术家登台亮相
云南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是弘扬文化的沃土,传承艺术的绿洲,演绎歌舞的海洋。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紧紧抓住“”的发展机遇,通过不断深挖和创作民族音乐元素,同时在演奏方式上不断创新,让更富有人文魅力的民族交响音乐,向世界展现其独特的艺术之美,吸引世界各地的关注。
文稿、排版:刘婉瑜
责任编辑:石兰兰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新媒体中心
订票电话
13888868007
15559668529
0871-65827080
咨询服务热线
18988298534
0871-65220378
官方网址:http://www.kmsymphony.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轻松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