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音乐排行> 6月15日安庆日报:因地制“宜”振兴路

6月15日安庆日报:因地制“宜”振兴路

2022-07-23 20:12:10

核心提示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如何结合实际,走出一条适合当地的振兴之路,因地制宜是关键。

宜秀区境内山水资源丰富,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既有远离城市的农业优势,又有接受北部新城辐射的新社区。

在方面,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原先破旧的老旧小区实现转型升级;通过黄梅戏、书画、武术等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文化站的文化阵地等作用,坚定文化自信;通过结合自然资源优势,立足生态建设,做强生态农业,建设美好乡村……在宜秀区,各乡镇因地制宜,走出各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资产活 产业兴

文化传媒公司、电子商务、网络直播……走进宜秀区大龙山镇永林社区双创基地,创业创新氛围扑面而来。

“办公用房都已装修好,连桌椅等办公用品都提供了,我们公司只需搬台电脑就可以了。”入驻大龙山镇双创基地的安庆市鑫玎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沈玎玎说。

沈玎玎之前在上海从事包装袋批发。然而随着电商的不断冲击,实体越来越难做。听说家里正在建设双创基地,便回家试一试。

“从实体转向电商,在哪里创业区别不大。更何况这里前三年免房租,后两年房租减半,无形中节省了我每年十几万元的成本。”沈玎玎说。

与沈玎玎相比,首批入驻的安徽锦绣黄梅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文华除优惠政策之外,还看中了双创基地的位置优势和宜秀区的文化资源。

“双创基地入驻的都是和文化、电商、传媒等创新型企业,容易形成集聚效应。”胡文华说。

作为大龙山镇瑞梦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4000平方米的双创基地之前还是闲置的办公用房。永林社区受北部新城辐射,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契机,打造新型众创空间,重点引进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创业培训、广告传媒等创新创业型企业。

据永林社区主任邵兴东介绍,下一步将对周边300多户老旧小区进行外立面、雨污管网、绿化亮化等方面的改造,总面积将达10万平方米。下一步,双创基地的目标是打造省级、国家级双创基地,做好配套。

与永林社区相比,百华社区在大龙山镇最北边,与五横乡接壤,受北部新城辐射较小,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而辖区内3座水库、7800亩山场是这里的最大天然禀赋,如何将自然资源变为产业发展的优势,百华村瞄准了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

通过招商引资,拥有多年箬叶种植经验且享有发明专利的投资商汪金富来了。2017年3月,第一批箬叶种子在百华社区流转的千亩林场上播撒,如今已长得一米多高。“成熟后的箬叶亩产可达到1000~1500公斤,亩效益可达6000~8000元,远远高于种植水稻或者油菜的效益。”该公司总经理吴作斌介绍。

目前,百华社区结合自然资源,引进了立态科技、龙湫生态园、诚毅花卉、金梧桐苗木等农业公司。“我们的目标是,将这里开发成集特色养殖、休闲垂钓、农家乐为一体的现代休闲农业基地,努力实现把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百华社区主任斯诚信心满满。

资产活了,产业才能兴旺。燎原社区,利用集体资产在安庆师范大学附近兴建美食城、综合体,一年租金达150万元;每年“梨花节”,原是荒山和乱坟岗的土地在产生农业效益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旅游效益。过去的荒山成了变成了青山,更成了“金山银山”。在宜秀区,各乡镇都结合本地实际,盘活自然资源、闲置用房,振兴产业。


特色强 文化浓

乡村文化建设是的源头活水和持续发展的动能。在安庆,黄梅戏家喻户晓。而说起黄梅戏,又不得不提起严凤英。作为严凤英的故乡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文化早已在此生根发芽。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在罗岭镇黄梅小学,每周一次的黄梅戏艺术教育课在这里必不可少。

免费的黄梅戏理论知识、唱腔、表演,挑选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每周半天的集中培训,黄梅戏课程教育已在这所村级小学普及了十载有余。

离黄梅小学不远,正是凤英剧社,从乡村走出的黄梅戏剧团不仅为当地村民演出,更走出安庆,传播黄梅文化。

“去年一年演出了400多场!”凤英剧社负责人章长友告诉记者,,文化振兴必不可少。作为严凤英故乡的黄梅戏班社,传承和推广黄梅文化,我们义不容辞。

不只凤英剧社,在罗岭镇,群艺协会、龙华社团等10多个民间黄梅戏艺术团体名声在外。而重新修憩布展后的严凤英故居,成为黄梅戏爱好者心目中的朝圣地。

除了罗岭镇的严凤英,五横乡还是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的故乡,因此,当地村民酷爱书法艺术。“白天扛锄头,晚上摇笔头。”成为五横乡村民的生动写照。

“小时候没有毛笔,就用手指或树枝沾水在地上写,然后拿起毛笔来练字,已经15年了。”五十多岁的吴松奎是名兽医。而在五横乡,像他这样酷爱书画的农民几乎村村都有。人口不足2万的五横乡却有30多名市级以上书法家协会会员,农民书画家100多人,书画爱好者上千。

,文化振兴必不可少。文化传播,乡村文化站功不可没。

悠扬的葫芦丝乐曲、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精彩的古筝弹奏……提起新年前夕举办的年终“文化民生工程”汇报演出,宜秀区白泽湖乡文化站站长韩可为津津乐道。

近年来,白泽湖乡文化站组织职工和青年文化志愿者开办免费培训班,向孩子们教授葫芦丝、古筝、书画、黄梅戏等才艺,几年来吸引了数百名学生报名参加。同时,站里还根据群众需求开展送春联活动,举办广场舞大赛、龙舟节、书画展等,一时间文化站门庭若市,带动众多农民参与到乡土文化活动中来。

“我们通过政府买单,经常性开展文化演出、送戏进社区和培训活动,培养文化传承人和带头人,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结合各乡镇民俗,已经连续四年举办湿地观鸟节、梨花节、郁金香节等25个节庆活动,通过举办更多‘叫得响、留得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宜秀区文化委主任曹金宝说。


环境美 生态绿

“这里过去是荒山,现在山上种植了蓝莓、草莓等10余种经果,山下还种了葡萄、绿色蔬菜,其间养殖小龙虾,正在打造集旅游、垂钓、果蔬采摘、生态餐厅于一体的生态农业。”龙湫生态园总经理杨小风说。

看着曾经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走上了生态发展之路,社区主任斯诚满含期待。

坐落在3A景区龙湫池旁、坐拥百华水库,又与大龙山森林公园一山之隔,龙湫生态园在建设之初,便把生态发展摆在了第一位。

划定了禁养区,迁走了年存栏3000头的养猪厂;拆除了零星分散的住房,在山脚下集中建房发展民宿;同时生态园内循环种养殖模式,走生态振兴之路发展旅游。

“每年回收秸秆上万斤做果蔬基质、通过大蒜素和生物药及诱虫灯进行防虫、养殖的龙虾和四大家鱼的饲料来自生态园修剪的杂草以及种植的玉米小麦。”杨小风介绍。

“通过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百华村年租金达80万元,其中五分之三分给老百姓,五分之二归集体。既绿了生态,又富了百姓,增涨了集体经济。”斯诚说。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宜秀区并不鲜见。

五横乡杨亭村将荒坡变生态园,发展生态采摘;螺山村发展稻虾连作、稻鳖共生,特色农业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罗岭镇推进巨石山5A级景区创建;姥山社区试点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打造“生态养老”和“休闲度假”项目……

与此同时,“增绿”“护绿”双管齐下的“青山白化”治理,正使青山回绿。三大革命及河长制,正使绿水还清。

“现在河道进行了集中清理,日常还有河长巡查,机场周边原先的水系进行了治理,石塘湖水源安全有了保障。门山山场上也种植了红叶石楠、蜀柏、紫薇等多种绿植,数量达8000余株。”说起生态改变,大桥街道象山村村民体会颇深。

生态绿,也要环境美。走在黄梅村里,清清池塘、依依垂柳、洁净道路,无不使人感受到美好乡村的巨大变化。

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黄梅村已建成了乡村旅游公路4.5公里、整治了15口当家塘、新建公厕4座、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11处、拆除和改造危房15000平方米、铺设草坪2万平方米,种植绿化树木2万多棵,实行环卫保洁长效机制,达到了村庄环境美如画的目标。

据宜秀区美丽乡村办公室最新数据显示,宜秀区省级中心村17个、市级中心村8个、区级中心村1个。目前全区现建设整乡推进示范乡镇1个,整村推进示范村4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