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音乐排行> 古韵流芳教学视频

古韵流芳教学视频

2021-05-14 03:40:21

《古韵流芳·菊花台》说课稿

             (2008年5月28日)

【教学背景】:

弘扬民族音乐”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初二年级《古韵流芳》一课让学生欣赏中国古典名曲,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对于民族音乐的热爱。但教学中却往往出现“老师在前面放古曲,部分学生却在下面用MP3偷着听流行音乐”的现象。那么,流行音乐流行的根究竟在哪里?现代通俗歌曲是不是已经彻底失去了“民族性”呢?面对这一连串儿的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对《古韵流芳》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于是,便有了本课的构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通俗歌曲《菊花台》的“民族性”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民乐的兴趣。

2.扩大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标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与交流(引子)

直接听歌提问,导入正题。

二、感受与欣赏(呈示部):

先倾听全曲来整体感受《菊花台》到底是“洋味儿”还是“中国味道”?然后再按照词、曲、唱、乐的顺序逐一分析《菊花台》的民族性。

三、延伸与拓展(展开部):

欣赏两首民乐版的《菊花台》。

四、实践与合作(再现部):

师生合作完成七中版的《菊花台》。

 

教法与学法】:

    

        1、巧妙导入,“艺术”过渡:

音乐课最忌讳的是“讲课”,但音乐课又不得不说,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讲究语言艺术。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崇尚“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想,这种语言艺术也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所追求的。这里我简单谈一下本课的导言、过渡句与结束语的设计:

新课伊始,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古曲。说起古曲,昨晚老师正好下载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手机彩铃,你们听,它是哪首古曲?”可当手机响起《菊花台》的音乐时,学生一定会提出质疑:“《菊花台》不是流行歌曲吗?怎么会是古曲呢?”这时,我再一抖“包袱”:“其实,《菊花台》是一首纯粹的中国风,你们如果不信,这节课我们就对《菊花台》进行一次DNA的鉴定,看看它到底是姓‘流还是姓‘民’?”由此非常自然地导入《菊花台》的教学。

“DNA鉴定”结束后,我话锋一转:“如果说周杰伦演唱的《菊花台》是民族音乐的通俗化,那么,根据这首歌改编的民乐合奏就是通俗音乐的民族化。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两首民乐版的《菊花台》。”这样,就很顺畅地切入到“展开部”的教学。

本课接近尾声,我设计的结束语是:“花落无言,人淡如菊。最后,就让我们以一曲七中版的《菊花台》来结束本课,并以此来祭奠这次在四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

如此,导言抛砖引玉,过渡句承上启下,结束语余音袅袅,回味无穷,使本课的教学进程自然通畅,一气呵成。

2、巧设“包袱”,“艺术”实践:

《菊花台》是一首流行歌曲,这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是根深蒂固,那么,如何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体验到《菊花台》浓郁的民族性呢?我的经验就是要巧设“包袱”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兴趣盎然地反复参与音乐实践,不断挖掘《菊花台》的艺术内涵我认为,本课我设计的最有趣儿的“包袱”就是要对《菊花台》进行DNA鉴定。殊不知,这小小的“包袱”将要引领同学们欣赏五遍《菊花台》(倾听全曲、朗诵歌词、视唱旋律、欣赏歌声、分析配器),如此层层深入,反复品味,他们才会真正理解《菊花台》的艺术内涵。

如今,音乐崇尚“原生态”,而音乐课崇尚的便是原生态般的“绿色教学”。如果说,音乐教学的“原生态”就是自然,音乐教学的“绿色”就是和谐,那么,音乐课巧设“包袱”也就是为了让我们的音乐教学充满那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般的自然与和谐。其实,一个教学“包袱” 如果抖得艺术,它不仅能增加趣味,营造自然,创设和谐,有时候,甚至可以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拿我在本课最后设计的结束语来说,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包袱”。一首“七中版的《菊花台》”,可以让师生都非常自然地融入音乐表演中,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强我们都是七中人的主人翁意识,还可以祭奠英灵,寄托哀思。实际上,我在这个“包袱”里运用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花落无言,人淡如菊”为虚,“四川地震,人民受难”为实,如此虚实相生,创造了一种“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独特境界。那么,这个“小包袱”最终通过这种虚实相生的取境美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从而使歌曲《菊花台》产生了一种震慑心灵的作用。我想:这就叫润色,这就叫煽情,这就叫组织教学的艺术。

3、巧用对比,出奇制胜:

我在构思本课之前就想,中国古曲的旋律那么和谐、悦耳,意境那么深邃、悠远,可为什么学生却不爱听,,听《青花瓷》呢?为了寻找答案,对周杰伦从来都不屑一顾的我才开始听起了他的歌。不听则已,一听我才大为惊讶:JAY太有才了,难怪中学生那么疯狂地迷恋他。回避不如面对,既然学生爱听流行的,那就干脆让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在音乐课上来个大碰撞吧。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所谓的“DNA鉴定”学生才明白:原来《菊花台》的歌词是一首中国古典素颜韵脚诗;它的旋律是以传统五声音阶为骨干的江南小调;而周杰伦的演唱虽然属于流行唱法,但他却突出了民族唱法的个性——“强调咬字、吐字”;在伴奏上,虽然本曲的配器浓缩了西乐和民乐之精华,但JAY却用他那超强的音乐天赋把西乐的经典弦乐和吉他做成了中国味道,而民族乐器古筝、葫芦丝以及拍板的运用更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绚丽、耀眼而又充分彰显民族个性。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真奇妙”,最后,他们终于有所醒悟:啊,原来他们所迷恋的“刘哥”(流行歌曲)也姓“民”(民族音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