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特色学校建设: 提升办学文化格局 迈入文化自觉自醒的3.0时代
2022-05-22 23:53:4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中小学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凝练特色,提升质量将是中小学办学的基本路径和方向。
从“一校一品”特色项目建设1.0版本,到多品聚集的学校特色建设2.0版本,再到如今的文化自觉特色学校建设3.0版本,近年来,江北区教育在改革发展中,不断提升区域学校文化格局,逐步实现了追求文化的自信与文化的自觉。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须经过不断的酝酿、沉淀、升华,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浸润,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格局的提升。
江北区的各个学校,从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中进行挖掘,与学校当地的乡风民俗相结合,借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特产,发挥本校教师特长形成学校特色,从学校的校名演绎出学校文化特色……逐步总结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为师生树魂、立根、打底色。
和济小学建于1960年,前身是中国兵器装备长安子弟一校,因其门外不远处有一牌坊,题有“和济”,意谓和衷共济。“济”含教育本质,“和”为儒家精髓,经过反复推敲,90年代,学校正式更名为和济小学。
从表面上看,和济小学与其它小学并无区别。然而,它却在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和济小学以“和雅文化”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许多创新做法,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点赞。
和济小学在特色教育发展历程中始终在探寻着适合学校发展的办学之路,2011年便确定了艺体特色的打造,将校园足球项目的发展纳入到学校特色办学发展规划。
在发展特色办学之路中,和济小学紧紧抓住校园足球发展的宗旨,通过校园足球,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浓郁的校园足球文化承载着孩子们美丽的足球梦想,也凭借着浓厚的校园足球文化特色,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味。学校通过校园足球活动增强了学生体质,树立了师生的团队意识,营造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每年三月份开展的校园足球文化节,从单一的足球比赛衍生到校园足球融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诸多元素。不仅有“校长杯”班级足球联赛,足球大全知识竞猜,足球技能展示,足球会旗、会微设计,足球宣传绘画比赛,足球故事演讲,足球征文比赛,足球活动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并以“飞旋的足球”为主题,形成跨学科整合课程。简单的说,就是以教材为蓝本,提取教材中与运动和足球有关的内容进行整合,通过体育课踢足球,引发语文课写足球、数学课算足球、音乐课唱足球、美术课画足球、信息课搜索足球知识,从而将足球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吸引更多的师生、学科参与到活动中来。这也是和济小学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最初尝试。
在和济小学开展特色办学发展校园足球活动中,学校始终以课堂教学核心要素为主,坚持教育原则在课堂上研发“普及为主”的快乐足球发展理念,以课堂为主大力普及足球知识与技能,普及足球精神与文化、普及足球带给人们的快乐。
校园足球,成为了和济小学起航整个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也成为了一顶具有标志性的“帽子”。但通过一步步发展,学校极力想要摘掉这顶“帽子”。
“希望社会提起和济小学,不再只是想到她的足球特色。”和济小学校长封雷说。
近年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学生多为进城务工子女的实际情况,和济小学拟定了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即尚礼、笃行、健康、善学、博艺、创新。以这六大核心素养为靶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抓手,逐步开发浸润“和雅”文化特色的“1+6”多彩校本课程。
其中,“1”是指优化国家基础课程中的课堂体系,回归基础;“6”是指校本课程,即从尚礼、笃行、健康、善学、博艺、创新六个维度设置的课程,是“1”的丰富与补充、延伸与创新,共同构建起与核心素养相对应的课程群。逐步形成“和而不同,雅而有致”的课程文化体系,从而发展学校、发展教师,最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立场,践行“和谐发展,济其所长”的办学理念,围绕“文化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目标,突出艺体特色,不断加大“校园足球”特色项目发展推广,拓展了学校的办学思路。先后荣获了“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庆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重庆市家长学校示范校”、“江北区环境友好型学校”、“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以树立“和雅”教育文化目标为推进一切工作的核心,致力学校文化的深化与发展。把“正雅管理工程、儒雅教师团队工程、文雅学生培育工程、慧雅课堂创生工程、卓雅课程建构工程”作为学校“和雅”教育文化建设的五大工程,实现了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 教育新常态。
将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社会、孩子与自然之和谐作为教育目标,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基本精神;强调在和睦的校园中,不同孩子按照自身个性,禀赋特长去自然生长,顺应规律,各美其美;同时在个性张扬的氛围之中,讲求和融团结,友好尊重,美美与共,最终启航孩子人生,给予幸福。
和济小学致力打造一所有特色的学校,成为每一个学生幸福人生启航的港湾,每一位教师快乐生活的家园。培养“和而不同,雅而有致”的学生群体,造就“儒雅时尚,亲和童心”的教师队伍,创建“和雅共生,精进不止”的学校品牌。
1921年的江北头塘,由赵健臣及当地士绅张瑶、戴鉴泉、叶万山等人聚资创立的“诚善堂”,是诚善中学的前身。开展施茶、施药、施钱、施米、施棺木等济贫活动,长达八年之久。随着历史变迁,1952年由重庆市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重庆市第十四中学校。
2013年7月,新班子成立,学校抓住区委区府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实施改扩建工程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恢复“重庆市诚善中学校”校名。梳理学校发展历程,在学校创建、发展、传承的基础上,以“诚善文化”为核心,完善、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同时,实施以诚善德育为切入口,以自主课堂为主阵地,校本课程为特色的诚善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重塑昔日辉煌。
诚善中学努力挖掘“诚善”文化根基,结合时代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索构建了“诚善·5自德育”体系,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达到了育人无痕的境界。
“诚善•5自德育”体系,是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遵循“诚善修身,自主立人”的办学理念和“至诚至善、至真至美”的校训,以传承中华民族核心价值文化为指导,以弘扬诚善文化为主题。通过系列小课题研究活动、微科研中心建构、学生自主活动设计、师生培训等方式,培育师生科研自主、成长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
以“立人”为结果指向,通过激发师生自主能动心理,确立德育培养目标和价值追求,结合系统性的激励措施、评价机制,最终达成“以诚育品、以真求知、以善立世、以美陶情”的“立人”自主德育成果。
诚善•5S自主课堂,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让学生真正体会“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学习魅力。诚善•5S自主课堂,在教师有效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强化诚善立人教育,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同步发展。
“5S”代表的是课堂的五个最基本的元素:自主学习(Studying Independently),合作探究(Squad Cooperation & Inquiry),展示反馈(Show & Feedback),归纳检测(Summary & Check),巩固提升(Strengthen & Improvement)。
诚善大力拓展校本课程的育德空间,张扬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了谈诚说善、绳彩飞扬、美文欣赏、墨香诚善、健身班车FFD、葫芦丝演奏、小合唱、美食专家、洁衣天使、诚善小能手、影视赏析、创意空间、国球社、居家艺术等近20门社团课程,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化、个性化培训。
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育德也育才。
近年来,、国家级、市、区级一、二、三等奖。学生段中飞更是在2014年香港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中,获得“世界跳绳大师”称号。
每年,诚善中学要接待来自全国各中学的考察团队高达20余个、1000余人。第一次来诚善时,站在校门外的每一个来宾,眼神里都会流露出失望:如此普通,甚至可以说是“简陋”的学校,究竟有什么值得参观?但每每离开之时,他们收获满满,心中的疑虑也得到了解答。
岁月流淌过文化的原野,积淀了“诚善”那些金色的年轮。在这里,诚善是一本古朴的纪实,镌刻着教育由国人自发走上自觉的历史壮阔。诚善人决心以宗教般的教育虔诚,愚公移山的教育气概,精卫填海的教育精神,夸父追日的教育崇高,立诚善志,圆诚善梦。
2015年,,开始担任字水中学的校长。“新官”上任,与别人先“立规矩”不一样,。
字水中学拥有百年现代教育办学历史,但十多年前,字水中学合并了八所中学。天南海北的老师们聚在一起,这种构成最易改革创新,但也不易统一观念和文化,怎么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校有诸多历史问题难以解决,一直影响教学质量,导致学校发展缓慢。
“制度管理之外更重人文管理,这是学校和其他单位最大的不同之一。,“就学校而言,制度管理是底线,人文管理才是标准。教书育人是做人的工作,需要一支有情怀有爱心的教师队伍。没有爱心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
,就是带队梳理了八所学校割裂的历史,通过校史引出了学校的精神——做人包容,做事卓越。,让师生拥有幸福感”的治校理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与人为善”的管理理念,形成了“陪伴、点燃、生长”的教风和“阅读、思考、表达”的学风,也得到了教师和校友的认可。
在学校文化系统中,做人包容、做事卓越的学校精神是核心。“第一个就是包容,要把不同的办学文化进行整合。,做人包容、做事卓越,就是我们学校的文化精神。教师来自天南地北,大家一起工作,首先就要彼此包容。彼此包容后才是一支队伍,才能一起追求卓越。要让这种精神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心中去,也要体现在制度、管理和课程设计上。
“做人包容,做事卓越”这八个字,统率着全校师生做人的态度、做事的态度,让他们把每一件事做到极致,不断超越。也指引字水中学确立了发展愿景——建设现代学术型中学,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才。
,学校要发展取决于三个因素,即学生、教师、管理。而其中最关键因素则是教师。
因此,字水中学在近年来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以“包容”的精神,团结教师队伍;以“卓越”的态度,从学科建设、四大培训工程、教研方式转型、教改项目孵化中心四个方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校的校本研修“体验考试”中,学校要求学生考试的同时,相应学科的老师们也同时进行考试。
下午13:30-15:30,老师们要分别独立完成一份学生试卷,包括下水作文;15:45-17:45,再读试卷,分析各题的测验目标。第二天上午8:30-9:30,交叉批卷,重点研究开放题评分标准的合理性,换位思考学生答题;9:50-11:30,讨论分析试题的测验目标与测验效果,研讨评分标准及其改进的可能思路;下午13:30-16:30,互批互改下水作文,并交流作文及感受。
,让学员以学生的角色体验一次语文测验,是借此来研究和反思命题及评分标准,借此交流教师们的下水作文,以关注教师的命题研究能力和写作素质,引导教师树立“学生意识”。
在管理方面,学校也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组织“教代会”来做决策,行政负责执行,两者相互监督。教育管理的权力下放到学区,给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也让教育管理更加靠前。
用心耕耘,点滴的积累与坚持,终将成就属于字水的卓越。如今,字水中学被授予“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重庆市高中教师培训机构资质”。
作为课程改革的思考者和实践者,,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我们经历了关注教与学的1.0版本,走过了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课程构建的2.0版本。如今,我们的课程改革已经走向了新的方向,即在前面两个版本基础上,聚焦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全过程。
为此,学校成立了课程研发中心、学法指导中心,整体设计初、高中课程体系,“三年高考、六年准备”,提供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和环境,关注学习全过程,建立了“先学后教、及时反馈、整理归纳、小组合作”的“十六字”学习原则,推进20多个项目改革,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强调“大语文”理念,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英语教学也参照进行。同时,学校还推动学生入学课程、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班级改革、自我管理等活动,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不断矫正自己、发现自己。
在课程改革方面,字水中学的研究和实践,在全国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字水中学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经验,仅2017年就有50多个全国各地的团队、2000多名校长和专家到校参观和学习。承担市教委多个培训项目,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和校长500多人。
“既要埋头苦干,又要仰望星空。,办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特色就是认识和优化了的个性学校,它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和文化的校本化表达,其内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
特色学校建设的全面推进,促使区域内的所有学校,校校有特色,校校有亮点,最终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老百姓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教育。
通过多年的努力,江北区培养了书画艺术、健康体育、科技创新等区级特色学校32所,市级特色学校19所,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10所,占70%以上的学校有特色。构建了校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新格局。
然而,学校的文化内核,必须从学校生长的土壤,从学校走过的历史和追求的教育价值中来寻找。在特色学校变革3.0版的今天,文化自觉的特色学校建设,成为了江北区教育的首要目标。
江北区坚持传承与创新,逐步向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发展,形成文化自觉,推进区域学校特色建设,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呈现多样化办学局面,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