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在我身后,有一道别致的寨门,风格简约朴素而不简单,有着西南少数民族和喀斯特山区村寨的古老建筑元素,门头上书“石龙康养谷”几个大字,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寨子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这个小寨位处兴义万峰林核心景区东南角,里边有着大大小小的天坑,当地人把这个天坑小寨称为石聋。小寨四面环山,呈漏斗型,属典型的椎状喀斯特地貌。这个小小的寨子处于万峰林核心景区前往则戎乡和万峰湖景区的中间地段,全寨居住着46户人家,共182人。深秋时节,文化兴义栏目组驱车穿过万峰林景区,沿着纳灰河向东南蜿蜒前行,经过万佛寺再向前行走大约三公里,就到了石聋天坑小寨。然而,指路牌上的寨名却不是石聋,而是石龙。为弄清楚这一来历,采访组一行寻找到寨中77岁高龄的徐金山老人,向其了解石聋地名的变迁典故。据徐金山介绍,石聋最初的地名也是叫石龙的。为什么后来人们把这寨子称为石聋?这里有一个生动的故事。相传在晚清民国时期,小寨的山丫口处有一尊状如龙首的美丽石头,这石头不仅具备黔太湖石瘦、透、漏、皱的特色,而且石身的洞隙只要遇上一丝丝微风,就会发出声响。这声响根据风力的大小变幻莫测,如一首首起伏变幻的音乐,常年响彻在天坑小寨上空。春夏时节,风力尤盛,这尊石头从早到晚都在“奏乐”,一会儿是葫芦丝,一会儿又是大提琴,一会儿变成了直箫,一会儿又变成了横笛,非常动听。人们根据这一奇特的声响,把这尊石头取名为石龙,村寨也因之而得名石龙寨。
然而,石龙发出的优美音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戛然而止了。据说配以石龙会发出声响的,还有一对面向广西的石公鸡,只要石公鸡开口一打鸣,广西的粮食就不会丰收。于是,有几个广西人知道后来到石龙附近的村寨,等到夜深人静时,悄悄摸到小寨山丫口,用铁锤敲打石公鸡的同时,顺带把石龙也给毁掉了。从此,石龙和石公鸡再不会发出声响,寨中村民再没有听到石龙发出的美妙音乐,石龙变成了石聋。于是,地名也因之而改变。另一个版本,则说是徐家因为石龙与石公鸡的庇佑,家财丰厚,能人辈出,遭人嫉妒而被破坏。但是,寨中59岁的徐金刚却有另外一个说法,他说石龙和石公鸡被损毁,其实是张家兄弟来石聋走亲戚吃酒,喝醉酒之后打赌将石龙与石公鸡给损毁破坏掉的。
走进石聋天坑小寨,让人禁不住想起陶渊明笔下那篇令无数人神往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多少年来,石聋天坑小寨真的就如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只有一条并不显眼的“茅狗路”进入寨中,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过着刀耕火种的清贫日子。寨中至今还留存有石磨、石碓、石桌、石缸、石门凳、木锤、木櫈、葫芦瓢,以及竹编的簸箕、撮箕、筛子、筲箕等传统用具,寨中还有山神庙,被赋予神话传说的桂花树、桂花水井和立春坡。大多数人家还是盖着青瓦或红瓦的传统房屋,即使部分人家因为经济条件改善,墙面也依然是朴素的青灰色调,与寨子四面的山峰浑然一体,看上去很是和谐。
据考证,石聋组至少有200多年历史,共居住着徐、龙、王、吴、雷、胡等六姓人家,以徐氏一姓人口最多。几姓人家的祖籍都是江西省宁江府清江县十字街大桥头,后经遵义再辗转迁入兴义落业于此。在一份民国时期的祭文中有如下记载:“大民国贵州省兴义府首县黄坪营奄章与平寨管辖小地名石龍……”。1987年写就的徐家族谱中,石聋的“聋”字沿用民国时期写法,为左右结构写为“龍”。1980年之后,村民开始将村寨称为石聋。1993年,徐金山担任翁本村支部书记,在写村规民约文稿中,他觉得“聋”字毕竟意义不好,有残疾之义,遂将下部的耳字去掉,更名或恢复为“石龙”这一叫法。可在后来的行政普查中,小寨又被写为“石聋”,并由此沿用至今未改,只在指路牌上改为“石龙”,而村民口中及正式公文上均沿用石聋一名。
至于石聋为什么被人称为天坑小寨,那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的。因其位于万峰林街道办事处南部,地处天坑之中而得名。小寨仅有1.2平方公里,坐落于万峰林景区末端,长期未得到开发,发展相对滞后。前些年,政府加大对贫困村寨的扶持力度,天坑小寨之中便种植了五星大枇杷、石榴、樱桃、李子、桃子等上百亩精品水果。去年开始,又帮助村民出主意想办法,继续加大脱贫力度,又在林下种植了五加皮、野芹菜、折耳根、蒲公英等60多亩野菜,户均增收6500元左右。目前,已见效益最显著的,当数五星大枇杷,种得多的人家每年可收入一万元以上,最好的可达两三万元。
当地政府在扶持天坑小寨村民发展精品水果与野菜种植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立项改造整个村寨。新建入口寨门、停车场、休闲广场等设施,并对通组公路及串户路进行提升改造,实现水电通讯管线入地,并对全寨生活污水进行生态工程处理。在此基础上,对天坑中的42户农民住房按照“一户一设计”的要求,进行升级改造。如此,这里便成了争办“农家乐”餐馆与乡村客栈的漂亮新居。据悉,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石聋天坑小寨将在今后不久修建森林栈道,开发寨中西南角的另外两个小天坑,形成“大天坑中套小天坑”的独特景观。这,也必将成为万峰林景区中的又一旅游热点。
曾经的石聋天坑小寨,因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境内山地林立,土壤贫瘠,石漠化异常严重,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到2016年,全寨人均收入也仅在4000元左右,其经济来源主要靠外出务工。然而,石聋天坑小寨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自然风貌和人居环境保存良好,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需解决的问题也同样繁杂。以保护当地传统文化景观和尽量少的干扰居民日常生活为前提,通过适量发展旅游产品,谨慎创办旅游经济实体,可在瓮本村石聋天坑小寨打造出一个适度开发的旅游扶贫案例区。
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丢下一户贫困家庭,不掉下一个贫困群众。目前,石聋寨已被相关专家命名为“石龙康养谷”,整寨的升级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不久的将来,石聋这个曾经听不到外界声音的天坑小寨,将变成人们向往的康养世外桃源。
来源:文化兴义
黔西南州旅游发展委员会收集编辑整理
关注我们请扫描下面二维码
投稿邮箱:qxnlf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