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行业新闻> 传统音画能老树发新芽吗? “时代音画”第八课演绎民族音乐与国画交融

传统音画能老树发新芽吗? “时代音画”第八课演绎民族音乐与国画交融

2021-06-21 22:27:17

5月16日晚,上海大学“时代音画”第八课“老树如何发新芽?”从刚刚结束的峰会导入,音画交融,“敦煌”“远山”辉映,在音乐学院音乐厅华丽丽地开课。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画家王文杰和箫笛演奏家陆春毅先生、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琵琶专业老师徐榕野联袂,穿越古今,对话中西不同时代丝路风情。



本次课程由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顾晓英主持。课程吸引了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执行院长何小青教授、上海大学环化学院党委书记钱冬英、副书记王宇华等多名院系领导和新进青年教师前来观摩。

来自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王文杰教授诗画书法配上敦煌丝路古乐洋洋洒洒。穿越古今,对话中西不同时代丝路风情。箫笛演奏家陆星毅先生演奏《远山》让同学们领略到中华优秀艺术自信风骨。

民乐与书画完美融合的“时代音画”

刚刚援疆归来的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王文杰老师从本土意识的“音一象”关系讲起他对时代音画的理解。他一开始便与我校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优秀学生牛文洁同学合作,牛同学即兴抚琴弹曲,王老师从音乐波动中感受其形象美感,同步即兴画幅水墨小品。师生一画一曲,彼此均都无事先约定,以“音”考试“象”的相互契合度,成为一场全场见证的精彩“考试”。

王教授娓娓道来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国象形文字本身也是音象关系。仓颉造字就是这个原则。字形与音韵同步发展,同样美丽。有音乐感的字词组合,就成为辞赋诗歌,而诗歌是吟唱传诵的,“旗亭唱诗”就是唐代诗人逸话,与今天话剧式的昂首朗诵是不同的,诗词和音乐形象直接关联。因此,我们用长短句“丝路怀古”,配以“天马”的音乐,用草书笔法写一遍,以“字形”、“字音”、“字义”与“音乐”之间的历史与现实融汇,来说明音画的中国时代景象。

这位风趣带着点西域沧桑的上海本土学者画家,讲述中有岁月与诗,花樽和酒,如古刹梵音般悠远,似空谷清泉样纯澈。日本学者的唱诗、丝绸之路的驼铃、西域安息的都护、大汉盛唐的国风,在王教授深沉的语调中蜿蜒,缓缓流淌进同学们的心海。

王文杰教授饶有兴致地分享了一首自作的古体诗。灞桥的折柳,胡马的嘶喧,整首诗凝合着一位教授画家的履历生平与所思所想。


伴着音乐学院民乐团学生令人惊艳的民族器乐演奏《敦煌》和《龟兹乐舞》,

王老师根据对音乐形象和古代丝绸之路历史记忆的理解,同步绘制敦煌伎乐与龟兹乐舞的不同群像。

古老箫魂与现代表现完美结合的“时代音画”

下半段课程,登场的是箫笛演奏家陆星毅先生和上大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徐榕野女士。两位老师讨论音乐与时代、传统与现代、箫笛沿革与人类发展史,分享了老树与新花,箫在当代的生命力等独到见解。

台上,相对而坐的两位老师畅谈来自远古的声音,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八千年前的骨哨骨笛。它始于劳动源于生活,为人类进化历程逐渐摆脱原始属性,向智能人发展作了令人信服的历史记录。游猎社会特征的骨哨骨笛逐步被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竹子取代。

 陆老师风趣诙谐地比喻箫笛犹如一根藤上的两个瓜,是兄弟。但箫并非笛子的一种,箫为兄,笛为弟。其形制,名称,制作,功用,结构,音律,审美取向和受众群体都不尽相同,各自演进,又相互环顾,其高雅朴素的外表,优雅独特的音色,均代表了东方人的气质,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前人智慧结晶和近人改进成果。

汉朝马融《长笛赋》有说:马闻其声仰首聆听,鹤闻其声欢欣舞蹈。苏轼有诗:“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馀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都是箫美学之见。自唐人于笛之吹孔与音孔之间开孔“蒙膜助音”后,笛之表现力大增。元代前后,素有天籁、淡雅之美用于雅乐的箫,竟对旷达脆烈刚硬之笛退让三分,可见当时人们之审美变化。长期来“箫和笛清”。箫始终守候城池,平和中庸,笛则在宋元杂剧、散曲、词调兴起之时,随势而涨,声响“穿云裂石”至今。

两位老师侃侃而谈,讲述喜箫皇帝唐玄宗、士代夫荀勖、桓伊及姜夔等箫笛趣事,给同学们带来历史人文品位。

当徐老师提出“一管一律”大家通常的认知和箫如何在当下生存时,陆老师直接用箫为同学们展示了多种不同色彩情调、音效声响的旋律。有的似长笛,有的似单簧管,又不失介于金石之间的箫声。这样一根破旧的竹管,竟能突破其固有特征,颠覆与丰富传统演绎,创造出新的生命力,实在让人叹服。中国箫竟然这般迷人,如此魅力。 

由顾晓英老师引荐,两位老师合奏了《秋风词》,用箫和琵琶诠释出了原本山东韵味的古琴曲。这绝妙优美的组合还将一位“不速之客”引到了音乐厅中,一只蝴蝶飞上舞台,伴着乐曲翩然起舞,令全场师生意外又惊喜。

陆老师以一首原创箫曲《远山》,演绎出古老箫魂与现代表现的完美结合,显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风骨。他说,决不要满足于创作演绎的坦直公路上行驰,那是一条艺术死胡同,中国箫的文化品位极高,不仅历史悠久,在当代依然有着重大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能否拥抱讴歌时代,老树能否发新芽开新花,取决于人的观念、定力和勇气,一个禁锢自己的人同样也会禁锢传统精华,并使其慢慢僵化并枯萎。

“老树如何发新芽”?这不仅是音画的问题,更是时代的、社会的问题。中国的古典音乐和书画古树在岁月中经年,早已根深蒂固。但老绝不等同于终结,音乐和书画的文化依然常青,还会绽放新的花朵,涌现新的生命活力。


各位老师讲述着时代的故事,传统喜新不厌旧,老树自有极强生命力,文字绘画箫如此,做人也有风骨长存!

读书,做人,学艺,亦如此!当晚几位老师如是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