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购买平台> 咨询师的修为别再戴着“假面”独舞啦!

咨询师的修为别再戴着“假面”独舞啦!

2022-08-02 22:55:28

音乐(背景音乐是用葫芦丝吹奏的《城里的月光》)起……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请温暖他心房……”


时间似乎拨回到了2011年的815日,一个星期六的早晨。这是我来到杭州的第七天,虽身处“天堂”西湖畔,却没能享受好这般美景。也许是天公作美,连续炙热的杭州,在我待得这几天,却下了好几场暴雨。内心遗憾的同时,其实也不忘此次杭州之行的目的——“修行”。

不知何时开始,“头脑”变得越来越强大,把“内心”压得扁扁的,喘不过气来。作为一个课程的旁听生,前五天的自己一如往常,用强大的头脑吸收着各种知识、真理,观察着台上讲师和台下学员的互动,笔尖在纸上不停的滑动。

“我真是好久没写过这么多字了……”,心中默想着。

“你要学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坚持住……”,内心一个声音告诉自己。

“他真充实啊……”,又一个声音蹦了出来。

“我、你、他”的三个心理位移似乎成了自己坚持的动力。这就是你要的修行吗?也许是吧,因为你原来也是这样做的,面对一些难得的修行机会,你总是傻傻坚持,然后回去迅速的模仿呈现,而且效果还不赖哦。

回到课程的第六天(也是到杭州的第七天)早上,其实这种坚持让我感到有些疲惫。最后两天的课程是由第四个讲师讲授,这是一位35岁左右的女老师,听说刚才西藏禅修一个月回来,第一眼望去整个感觉特别的纯净,脸上虽有明显的高原红和被紫外线晒过的斑痕,但看似瘦小的身躯却充满着能量。

“……把手上的东西都放下,先用心做3个深呼吸……回想一下在前五天中,接触了多少同伴……这些同伴那些人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音容相貌)……用心去体会……”柔和的嗓音中带着真诚与期待,让我慢慢放下手中的笔,再一次观察这位很特别的讲师。“现在请各位互相看看、仔细看看,看一看学员、邻居,再看看全部的人……”她又继续引导着。为了不错过这个大好学技术的机会,我又再次专注于笔、纸之间,记录着她引导的每一句话:

触摸小小的特别感,看看哪个同伴让你会感觉特别顺眼,不要讲出来,这是秘密……要用眼神去寻找,哪些人看了后,心会不同……选定目标,心里做个记号……下面进行的环节是个激烈的环节,一会儿我数‘一、二、三’后,你以最快的速度去联结你最顺眼、最有感觉和最心动的同伴,同性、异性都没有关系,因为是竞争关系,你顺眼,别人也顺眼,所以需要速度,慢了就会被抢走了……不要说出来……‘一、二、三’……选好的两个人站起来,快行动,这是难得的表白机会……请四目相对,去观察对方,用心去感受,为什么选择对方……再给大家一次真正选择的机会……

话音刚落,坐在后面旁听“埋头苦干”的我,被一只掌心朝上的手挡住了些许视线,我知道这是在邀请我。此时我有三层尴尬:一是在这个团体中的我一直是处于“边外人员”的角色,我怀疑自己被选为“最顺眼、最有感觉和最心动同伴”的可能性;二是选择我的“同伴”,似乎是苦于被起哄的“男女关系”所困(大家都老大不小了,过度关心他人的个人情感问题,看来在哪都逃不掉啊),而作为同性的我成为仅剩的选择;三是被邀请后,自己再也无法完整记录操作过程。为此,我有些推脱之意,结果咧……

其实当时我们彼此都有些尴尬,特别是老师再次给机会确认彼此的选择时,我俩都有些眼神回避,但迫于无奈只能承受……接下来大家也会有所觉悟吧!两人就这样尴尬到结束……因为老师接下来的引导是要求我们伴随音乐,跳一段双人舞:

请选定A、B两种角色,谁是A,谁是B……A角举起右手,张开,掌心朝上,对着B……B角举起右手,留下食指,放于A的掌心上……这是你们身体唯一的联结,整个过程不能移开……然后请B角闭上眼睛而A角不闭眼……下面我们一起,伴随音乐,跳一段双人舞……

现在就回到了最开始那一幕,老师把音乐打开,用葫芦丝吹奏的一曲《城里的月光》响起,我选择到的是B角,因为尴尬的氛围,让自己一直站立着不动,而且闭上眼睛也给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心中反复背诵着老师引导的每一句话:

请大家随着音乐而舞动……在人生中,这是一种缘……这是人生一次难得的相遇……不要说话,放弃掉言语……用心去体会、去联结……用心去舞动……在这个难得的早上……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的共舞同伴,也带着我有了一些小步的移动,但我还是处在“自我导航”状态(这种感觉就像电影《神奇遥控器》中男主角在回看自己用遥控器跳越过的部分一样,在其中却永远不是主角),生怕漏掉任何一句引导语,当然此时内心对对方的也存有不信任感。一曲音乐快结束的时候,老师邀请我们彼此交换角色,此时我的角色变换成了A角,内心一阵欣喜,不用担心漏掉的引导部分,因为还可以跟着再记一遍,兴奋之余,作为不闭眼的A角,更可以观察到老师的引导姿态和学员的参与状态:

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希望大家能更大胆的舞动,最好能走出自己的活动空间(领域、区间)……

此时,大家有了更大胆的移动,我也带着共舞同伴,“形式化”的上下左右前后移动着……(又是一阵不信任感滋生)

……


欺骗自己的非真实存在

“戴着‘假面’独舞”,这是我对那个状态的我,在某天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的一个隐喻。在生命的初始状态,我们拥有许多“感觉”,没有言语的修饰,只是单纯的感觉。随着生命的成长,我们逐步与社会有了联结,社会文化加诸给了我们许多“规训”,而我们为了求生,为了让生命更加的安全,我们必须带上各种“假面”伪装、包裹着真实的自己。这种感觉就像在《叙事治疗:解构并重新生命故事》一书中,。

在法国哲学家福柯的经典名著《规训与惩罚:,1975/1995)有一副令人心惊的素描画面:一个跪着的犯人背对着阅读者,俯首面向一个监视塔。这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边沁发展出来的建筑,可以有效的控制“顺民”。

从俯瞰的角度向下望,,中间有一座高耸突起的监视塔。,每一层都分成很多小房间,每个房间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前窗对着监视塔,有一扇后窗让光线透射进来。设计的巧妙的地方,在于房间与房间之间只有墙壁,却没有窗户,住在里面的人彼此之间是无法接触的。

很巧妙也很阴险的是,警卫从监视塔直接就可以监视每个房间的活动,每个房间的一举一动,一览无遗。小小的房间里任何活动都逃不过警卫的眼光。这样的人所有的举动,永远只能假想着警卫正在注视他,而且行为必须符合一切规定,至于警卫在不在,那并不重要。


我们文化中的主流论述,。我们不知道警卫在不在,只知道仿佛永远有人在看着。如果不顺服,下场就很惨。但是,真的有人在吗?还是只是一个空的监视塔在那里?

你也许会回应,那是不是叫我们无视“规训”只求“独我”呢?

“我哪敢啊!……”

作为社会人的我们,总是不可逃避的与人共舞着,逃避与人共舞的下场在曾经诸如狼孩、熊孩等事件中得到印证,那不是人该干的事!所以,如何让舞步更和谐,更遵从彼此的心,这也已成为现代人需要去面对的议题。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取下“假面”,放弃掉这种忽略共舞者感受的状态呢?

这也让我回想起自己2003年第一次作为助人者之角色,与当事人互动时,仍困惑于“她为什么要这样想”之中,如何用“佛洛依德”、“斯金纳”、“罗杰斯”……说服她,成为那时应对当事人最好之“武器”。这有没有让你与生活中“我说什么你就听什么”的状态有了些联结,带着非真实感,独自享受着双人舞步呢?


别忘了,我们都是人

须知道人生的问题千丝万缕,不是靠简单几句忠告便能迎仍而解作为助人者,虽然经受过一些训练,但当真实面对当事人时,我们总是带着一些“假面”,用专业技术“武装”自己,用“万难归一”的模式应对之,而似乎忘了,当事人也是“人”的事实,而且这个过程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会存在着……这种独舞的状态,在开始会让自己独醉其中,当事人因为本身也缺乏相关知识,似乎也“被教育”得频频点头,预示“有道理”。对于助人者来说,这是个必需的成长过程,但如果缺乏反思或没有督导的指引,也许这种成长会变成对自己深深的伤害。还记得多年以前,某高校出过的一个“崩击”事件。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反观前夜与某咨询老师的互动而言,这位“资深”咨询老师回顾:“咨询完,他是非常高兴的走出咨询室的啊!?”

这不禁让人疑惑,当咨询师太过要求“当事人改变”时,是不是也在“满足”自己的成就与虚荣感,以便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效能的“助人专家”?为了要成就自己成为“改变别人的专家”,所以我们就会“急于介入、找策略”,如此做,彷佛是在说:“当事人的改变与否,比起他自身的生命还要来得更重要”,不是吗?

请记住,当事人出现个5度或10度的转向就算是非常显著的了。180度的转变可能是假装出来的,而且不太可能持续下去。

因此,作为助人者的成长历程而言,也许开始从“自卑”状态期待着到“自信”状态,不过有时会变得自我膨胀到甚至有些“自负”了。

总之,作为咨询师不要忘了:

当一个人能够以自身原本的面目去生活时,生命就产生了一种至深的乐趣,在那个当下,人就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真实存在。



欢迎您,关注「沙沙生涯课堂」!

这里,将为您提供大课教学技术、生涯规划教学、就业指导教学、个体生涯规划和心理咨询等“干货”分享与成长支持!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快速关注↓

公众号shasha_TTT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