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蒋氏委员会蒋银生会长一行,接受福建省蒋氏委员会连城县联络处的邀请,来到连城县姑田镇参观考察“游大龙”民俗、蒋氏聚居古村落,看望蒋氏宗亲,还多次到热情好客的客家蒋姓宗亲家中做客,走进连城姑田,感受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与客家精神,留下难忘的印记。
在姑田籍的福建省常务副会长蒋永炘引导下,我们首先来到的是福建省蒋氏委员会连城联络处主任蒋兆昇家里作客,好客的主人蒋兆昇热情招待我们,还介绍许多客家的风土人情。
主人蒋兆昇用客家礼仪招待宾客,充满浓浓的亲情
蒋兆昇家的祖先牌位
福建省蒋氏委员会连城县联络处主任蒋兆昇向来宾介绍姑田游大龙和蒋氏文化
热情好客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好风气
福建省蒋氏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蒋永炘与连城县联络处主任蒋兆昇是精通客家文化的当地客家人,全程讲解客家历史与文化
客家先民与中原汉族同族同宗,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因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离开故土,扶老携幼、翻山越岭,辗转南迁。大部分客家先民扎根在南方的穷乡僻壤、边远山区,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开辟客家新天地,铸造了坚韧不拔的客家精神。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客家闽西的分布有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明溪等县。
客家精神 是指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拼搏的精神,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勇于革命,溯本思源、怀国爱乡的精神和赤子之心,克勤克俭、崇尚文化、聪明好学的好传统,精诚团结、互相帮助和孝顺父母的优良传统。客家人自始至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崇尚忠义,反抗压迫,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凛然自傲之气,所有这些优点也涵盖在中华民族之中,所谓"客家精神",其实是"中华精神"演绎。
客家公王第一庙墙上的古画《姑田大龙》生动记录了姑田古时客家人游大龙的情景
“姑田游大龙”始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成为八闽传统文化一朵奇葩
威武雄壮的龙头,绚丽多彩的龙身
威武雄壮的龙头
福建省蒋氏委员会会长蒋银生(中)常务副会长蒋永炘(右)连城联络处主任蒋兆昇在姑田游大龙现场
元宵节观看连城姑田“天下第一龙”,龙口大张,一颗巨大鲜红龙珠格外夺目,大有呼云唤雨、威震四海之势。体味客家人对龙的顶礼膜拜,深觉客家人那不屈的灵魂,听到那渴望图腾的呐喊,触动抒发情感的愿望。游大龙已成为姑田客家人铭记于心的文脉与乡愁。
游大龙几乎是家家参与,人人介入
蒋银生会长一行与连城蒋氏宗亲在连城姑田蒋氏家庙祖祠合影
姑田蒋氏家庙祖姑田蒋氏家庙祖祠内景
福建蒋氏委员会常务副会长蒋永炘、连城县联络处主任蒋兆昇介绍客家文化,综述如下:
乡音不变
无论走到哪里,客家人保持语言孤岛,世代传承。姑田镇内的方言,粗可分6种,细则可分12种,每一种语言都传承了各自发展的文化与历史。姑田蒋氏后裔至今还以口传的方式把“蒋屋音”代代相授。宗亲之间会出于惯性以自家的方言沟通交流。蒋屋音是所有姑田蒋姓特有的文化和优良家风得以繁衍生息及能与世和睦相生相成的见证。不不不
不忘祖宗
长年迁徙的客家人对故土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自然特别虔诚,不论迁移到何处乃至海外异国他乡,都不会忘记他们的祖辈来自何处。这种崇先报本意识强烈地体现在他们对祖宗的崇拜上。每一户客家人家中祖先的牌位摆放和文字很有讲究规范统一。迁徙必带上祖先遗骸一起上路,由于战乱迁徙频繁,客家人在死后3年,就把先人骸骨装罐,通常,客家人祖先的骨殖盛在一个特制的金盎里,金盎就放置在山窝缓坡的一个洞穴中,俗称“寄岩”,即暂时寄放在山里,等修坟时再迁出。以便随时迁徙,走时一定要把祖宗带走,没有牵挂。定居后再做先人墓地。行古礼祭祀宗祠、祖先、古墓,按照古老的程序,在姑田一直延续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活化石。祭祀方式:行三献礼,毛血动物毛与鲜血,帛(衣服),三牲等。
客家妇女不寻常
客家民系最值得称道的可贵之处在于客家妇女的地位不同一般。客家妇女艰苦卓绝、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历来为中外人士所赞扬,充分体现出客家精神的精髓所在。客家女无缠足怯弱之习,她们能躬操耕作,主持农计,她们朴素节俭,勤劳洁净,崇敬丈夫,热爱儿女,任劳任怨,牺牲自我,维护家庭,她们以坚强和聪颖,在世界妇女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代好媳妇,三代好儿郎,客家人不重男轻女,客家女人要求更高,承担重大责任。所以在当时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依然比较强的社会里,几乎所有客家女孩在当时也跟男孩一样读书识字,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文化教育,这在当时的中国实属一种较为罕见的现象,她们有力地促进了客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庄严古朴充满正气的“客家公王第一庙”是客家人最崇敬的古庙
执着的崇文重教精神
客家人是中国最重视子女品德和文化教育的汉族族群之一。客家人在迁徙中吃尽千般苦,安定下来就是教育子女,用知识改造自然,培养后人,更希望让子孙能学而优则仕;同时为了谋生、经商、做官,也必须学习文化知识;所以,客家地区向来文教事业比较发达。各家族为振家声、族威,倾力集资开办族塾,培养族中子弟,望其考科入选,金榜题名。旧时,凡中举人以上者,可竖“楣杆”,以显示功名,借以光耀门楣、光宗耀祖。连城蒋少林赚到钱后,就请二个莆田兴化与连城的私塾先生来家教育子孙。文运不断提升,出秀才不少。姑田蒋氏宗庙当时就竖有16根考取功名的“楣杆”(又称桅杆、石笔),。与中原人办教育多是贵族或富人子弟,穷人子弟往往拒之门外不同,客家人办教育是博施于民,只要是同宗同族的子弟,不论男女与贫富一律收授。
参观客家古庙广场边上的摩岩石刻
名人题刻
福建省蒋氏委员会会长蒋银生一行与连城联络处宗亲在姑田大龙博物馆合影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客家人
客家人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一个族群。历经千辛万苦、毕路褴褛客家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少,再困难也不能倒下,到达迁徙地后要继续奋斗,继续生活,开创一批新天地。到一个没有人去的艰苦偏僻地方开发,用智慧和汗水发展建设自己的家园。绝对不会忘记把中原文化带过来,留下来,宝贵的典籍、书籍先祖的全部带下来,客家人从北方下来,念念不忘从政,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军人世家。
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姑田革命历史展览馆
福建省蒋氏委员会班子部分领导与连城县联络处宗亲代表在中国工农红军姑田革命历史展览馆举行座谈
在连城县联络处主任蒋兆昇家中做客,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氛围。蒋兆昇之子蒋志强致力于客家传统文化传承。洞箫、笛子、排箫、葫芦丝、陶笛、巴乌等十种吹奏乐器样样精通。经常参加演出,与古筝古琴合作,同台演出。还带出许多徒弟。
蒋志强多才多艺,优美的吹奏吸引大家,他还会制作长笛等吹奏乐器
听听蒋志强多种乐器的吹奏,也是一种享受
蒋志强与大学同学福州琅岐岛人的妻子与女儿
蒋志强的吹奏与客家的民族乐器结合,经常在家合练,参加演出,为弘扬客家文化尽心尽力
考察姑田蒋姓聚居村落上堡村
蒋银生会长、常务副会长蒋永炘、蒋福彦在连城联络处主任蒋兆昇等陪同下考察姑田蒋姓上堡村
每一户客家人家中祖先的牌位摆放和文字很有讲究规范统一,他们每天早晚两次都要在祖先牌位下烧香叩首,教育子女要牢记先祖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表达了客家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祖、尊祖敬宗的思想感情。
上堡村是姑田镇经济较发达的蒋姓聚居村落
在姑田镇上堡村蒋文平家做客时的情景
热情好客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好风气。主人蒋文平按照传统的习俗,做了丰盛的宴席款待远道来的客人。香浓的自酿客家美酒,酒香四溢鸡与鱼,一句句吉祥语在酒席上飞扬,主人兄弟敬酒再敬酒,席间气氛热烈,宾主尽欢。连城姑田客家美食讲究就地取材,都体现了古朴简单的文化传统,总是让八方来客回味无穷。
客家人的勤俭节约、文明内敛的性格都经常透过其饮食文化流露出来。客家人特别珍惜汗水浇出来的粒粒粮食,而且像魔法师一样,把这些山乡土产,变化成五花八门的美味佳肴。小鱼塘、鸡舍、猪栏,便是客家人为逢年过节和迎宾待客准备的珍贵菜肴。热闹简朴的客家酒席里,都蕴含客家饮食文化。
主人蒋家泉都按照传统的习俗,做了丰盛的宴席款待远道来的客人
红蛋,就是把整个鸡蛋或鸭蛋煮熟,用食红把蛋壳染成红色,即成红蛋。红色,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是吉祥、喜庆、希望的象征,又有辟邪的作用。蛋有多重象征,其中原始的象征是生命开始和生活的圆满。综合一起,红蛋成了吉祥物,分食红蛋演绎出了丰富的内涵。
一句句吉祥语在酒席上飞扬,席间气氛热烈,宾主尽欢
主人蒋家泉用客家礼仪热情接待远道来客
热情好 客、在厨房做出丰盛的宴席款待远道来的客人的客家蒋氏女人
汀州地处闽赣边陲要冲,有“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之称,有过迁徙的历史的客家人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很适合闽台海防征战,清政府打破在海防地区征集兵源的常规惯例,大量使用内陆汀州官兵,汀州成为闽台防卫中台湾班兵重要兵源地。故宫权威文献揭示了汀州为闽台班兵提供兵源做出的重要贡献的史实。
敬请关注下期 《福建长汀客家人与闽台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