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购买平台> 【家教课堂】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答案令人深思,建议所有爸爸妈妈都看看

【家教课堂】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懂得心疼你?答案令人深思,建议所有爸爸妈妈都看看

2022-04-04 02:24:37




卢梭在《爱弥尔》中一针见血指出: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


我们总是说要好好爱孩子。可是很多父母就不知不觉中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问原则对错。


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被爱是应该的,父母就该这样对我。


很多人成年之后还理直气壮地啃老,认为从父母那里得到东西是理所当然,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更不懂关心和感激他人。


有时候别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过多。同样,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无限度给予的结果。








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

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



我们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妈妈在生她时大出血,在手术台上抢救了好久才活过来。自此以后身体就很不好,他们两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问题。


那个女孩儿也很争气,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年级前三名。


可我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她放学回家后,跟妈妈吵架的声音。


有一次,她妈妈跟我一起买菜,就在路上开始诉苦。说是自己一心为女儿,每天变着花样给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让孩子吃少了。学业这么重,作业那么多,该如何是好?


再后来跟她一起聊过好几次,每次的话题都以她女儿开始,再以她女儿结束。很少有听她说起过自己。


她在照顾女儿方面也确实尽心尽责,每天女儿进门前,她都会把精心做出的饭菜摆在桌子上,洗完衣服叠好放柜子里,并且把第二天要换的衣服给孩子放床头。


有一回天气热,她给女儿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里自责了好久。我对她说,孩子都上初中了,热了肯定自己会脱的。


可这样一位尽职尽责,无微不至照顾女儿的妈妈,却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责备与挑剔。


女儿从来不觉得妈妈为她付出有多辛苦,好像自己享受到的一切都理所应当。


我想如果那位妈妈让女儿放学回来自己盛饭,自己收拾房子和衣服,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自己奉献的过多

让孩子觉得她根本不需要心疼



我有个很要好的同学,她有一个妹妹。有一次,我去她家里做客,她妹妹嫌她妈做的饭不好吃,要吃肯德基,问她妈妈要钱去买,其实那时她妹妹也已经在工作,自己挣钱了。但她妈二话不说就把钱掏出来了。


更令我震惊的是,她妹妹买回来之后,一个人狼吞虎咽地就吃了起来。吃的差不多了,把袋子提起来放在她妈跟前说:“我不吃了,剩下的给你喽!”


她妈妈竟很自然地拿起来吃完了。没有任何觉得不对的地方。


我想如果是我,肯定不会把自己吃剩的给我妈吃,而是会跟她一起分享。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哨子面,把剩下的汤和菜哗地一下倒进了我妈的碗里。我妈当场严厉地批评了我,大意是要尊重她啊什么的。你看就是因为妈妈的有限度给予,所以才让我至今记得有些事不可以那么做。


其实,我那个同学的妹妹到现在自己生孩子了,都没学会心疼她妈妈。


上次她要搬家,让她妈帮忙去收拾。她回到家的时候,她妈妈刚下班回来正在做饭,她就一个劲地在那里催促。


她妈妈做好饭,连吃一口都没顾得上就跟她一起去收拾东西了。而且她妈在做饭时还问她妹妹吃过了没,她妹妹说在来的路上买饺子吃了。


我又震惊了一把,心里想为啥不打个电话问问她妈吃饭没,如果没有的话,买来一起吃不很好吗?


我那位同学的妈妈,整天埋怨自己的老公和女儿不知道心疼她,可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奉献的过多,以至于让人觉得她根本不需要心疼。仿佛她生来就该心疼别人一样。




溺爱换来的冷漠




还记得那个在机场弑母的汪佳晶吗?他在日本留学五年,期间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来自于母亲每个月7000元的收入。


他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给予的一切,从未想过自己24岁的大好年华,完全可以靠勤工俭学来替母亲分担。


最后一次,母亲四处举债,实在没钱给他了。他竟然对着前来接机的母亲连捅9刀。


作为一个母亲,看到这则新闻时,我震惊不已。


一个对自己有生育之恩,养育之恩的人,他如何能下得了手?难道把你养到24岁了,你还不能独立吗?难道身为人母就活该养你一辈子?对自己的亲生母亲都缺乏宽容,痛下杀手,何况对别人呢?他还有一点宽容之心吗?

反思


无感恩意识在溺爱中形成


所以,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换来的都是伤心和失望,那就请有限度地去给予,那才能打造出健康的亲子关系,不然终有一天会溺爱成灾!



【外一篇】12岁男孩当众掐妈妈脖子:别在该管孩子的时候和他做朋友!

这篇文章授权转载自“择学堂”(微信号:zexuetang_com)微信公号。

作者 | 南匀木




文/南匀木

择学堂专栏


网上流传了一段视频,让无数当了爹妈的人看不下去了。视频里面一个12岁的小男孩因为弄坏了茶馆里面的物品,想让妈妈替他赔偿。

之后妈妈教育他,可是孩子当场竟然对妈妈动起手来,双手死死掐住了妈妈的脖子!

妈妈的同伴见状上前阻拦,妈妈也趁机用筷子狠狠打了孩子两下。


本以为两人已经被分开,可是没想到随后母亲又和孩子扭打成一团。双方互不相让。



建议在wifi环境下播放



每个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但爱不是盲目的。管教孩子是有“关键期”的,爸妈可要抓住关键期,用对方法,施以矫正。


那个没有被好好管教过的孩子


一次同学聚会,一位女同学带着10岁的儿子一起来,大家都和这对母子打招呼,尤其是很多同学都喜欢逗孩子,找个特点夸一下孩子,表示一下同学之间并不见外。


但是,那孩子却只顾着低头玩手机,一脸的冷漠,妈妈只好笑笑,佯装训斥一句,就随孩子去了。


酒席开始了,那孩子突然来了热情:嚷嚷着要吃肉。妈妈尴尬地笑笑,说这孩子怎么这样,在座的都没动筷呢,不懂规矩。


同学们客气道:孩子嘛,想吃就吃,不必拘束。


结果,这孩子马上站起来,开始把几盘肉往自己的盘子里划拉,一桌子人就看他把几盘主菜翻腾得一片狼藉。


妈妈眼见孩子很不像话,训斥孩子,结果令人瞠目结舌……


孩子站起来,指着妈妈大叫:“你算什么东西?我想吃就吃。”说这话的时候,孩子一脸蛮横,眼里满是驯服他人的表情。


这种情况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场面有点尴尬。估计这孩子是平时被惯坏了。


妈妈只好边道歉,边站起来把孩子拉到一边。孩子就各种耍赖,大家只好装作看不见。尴尬的妈妈没坐多久就带着儿子提前离开了,并留下了一句话:“唉,不好意思哈,其实吧,我们平时的相处都随意惯了,跟朋友一样。”


这位同学走后,剩下的几位同学开始议论纷纷熊孩子的家教问题。估计,这位女同学以后再见同学们会很难为情。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和孩子用朋友的方式解决


我楼下一邻居简妈妈因为工作地点变动,上班路线有所改动,不再经过孩子的幼儿园。考虑到早上送孩子进幼儿园问题:如果先送孩子到原来的幼儿园再去上班,就需要多花费50分钟,于是简妈妈跟孩子商量,“是不是可以换个幼儿园”?没想到家里5岁的孩子嘟着小嘴反对,原因是现在的幼儿园里有他一个很喜欢的小朋友。


在多次和孩子商量不成的情况下,这个妈妈依从了孩子,做出了不换幼儿园的决定。但是很快她就吃不消了,她每天不但要提前50分钟出门送孩子,而且下午还要想尽办法提前下班去接孩子,经常不得不请幼儿园的老师延长下班时间帮忙多看孩子一会儿。


其实,这整个和孩子协商的过程的确很民主了,是充分尊重了孩子的意见,但结果却给整个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潜在的”危险妈妈不得不路上开快车,孩子不得不经常一个人留在幼儿园,老师因她的孩子经常晚下班而有怨言等等。


5岁孩子的决定,只是依照他们自身的意愿,很难考虑整个家庭的因素,也更难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事情。所以,有些特殊时候根本不能以孩子的意见为主。


再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位同学,孩子之所以表现的很无礼,与在家的习惯息息相关,有哪些规矩一定要遵守,哪些是父母的底线问题等等,但是绝对不能用“朋友式”的方式来处理——打不了骂不了惩戒不了,其结果必然是——培养出缺乏规则意识、缺乏有教养的孩子。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伸出朋友援助之手


隔壁班级里的故事。


小果,是一个天生敏感胆小的孩子,做事情总是畏缩不前。老师鼓励孩子们积极发言,但即便是小果知道答案也不敢举手,老师主动叫她发言时,她的声音低得也只有自己能听见。


不仅在课堂上如此,平常里说话,她也不敢大声,课余也不敢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小果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之后,老师把情况反馈给小果的父母后,他们并没有因为孩子胆小而责怪她,而是开始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放下父母的权威姿态,经常与小果一起玩耍、做游戏,用朋友的方式鼓励她,用各种方式激发小果去做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


一段时间之后,小果敢与别的孩子一起做游戏了,也能在上课时主动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她的改变,连老师和同学都大吃一惊。


孩子有困难有问题,父母需要摒弃权威,为了帮助孩子克服困难,与孩子像朋友似的交流。要不要做朋友?要什么时候做朋友?这个分寸要把握。


好父母和孩子都要有界限感


“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估计这话大家的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我们小时候羡慕身边那些爸妈把孩子当朋友的同学。


现在我们也为人父母了,也誓言要用民主的家教模式,小错也不必严格。岂料,正是对小事的放纵,孩子逐渐养成了坏习惯。当家长意识到问题严重时,孩子已经习惯成自然,再改,困难重重。


平等地对待,朋友式地相处,曾经我们家长以科学民主的亲子模式引以为傲。殊不知,无原则的平等,无边界的相处,过分的宽容,不但让家庭秩序出现错乱,还丧失了家长必要的权威性,让孩子错过了家庭管教的关键期。


父母和孩子要有界限感,就是在各自的边界里做好各自的事情。守住父母边界,帮助孩子确立规则意识,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负责。


如果我们只强调朋友式教育,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结果就是造就一个不尊重权威、没规矩、没教养、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孩子,以后在学校和职场都会受更大更多的打击。



父母管教的两个关键期


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研究特别指出,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树立家长的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因为有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而教导他们分辨是非则是父母的责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初的时间特别依赖父母,以父母为权威,这是父母管教的关键期。


我们所熟知的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就是相对意义上的关键期。


三岁:

正是孩子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这是孩子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他们必须学会怎么面对一群和自己同龄的小伙伴,怎么面对周围是陌生人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开始思考、适应,独立意识的觉醒也让他们开始学会调整行为方式,这时候是管教的第一个关键期。


管教得当,那么将收获一个聪明、有规则意识的乖宝宝;管教失当,孩子将会变成自私、任性、招人嫌的“熊孩子”。


七岁:

孩子正在一年级,是孩子深入社会的第二步,从此要告别无忧无虑的玩耍年纪。孩子的行为和学习,都有了考核和对比标准,孩子对此也会有全新的认识。


家长如果利用这个管教的第二关键期,转变培育孩子的方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那么孩子会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相反,这时候的孩子缺乏管教,坏习惯一旦形成,再去纠正,那将是一件非常麻烦而且成功率很低的事情。


7岁以后


孩子心智逐渐成熟,需要父母更多成人式的尊重,因为他们更多地需要是思想上的指导,朋友式的鼓励与支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依然采用管教方式教育孩子,就会遇到孩子叛逆和对抗,这是父母错过了管教关键期,或者此前管教方法不对。我们见到的青春期逆反、对抗、离家出走,大多是这种情况。


最后,引用龙应台的一段话:在黄金时期内帮助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珍惜老天爷赐给我的这份甜蜜礼物,并希望我在将来不要面对叹气、摇头与后悔!而那时,孩子会因我充分利用了“有效期限”而成长为人。

- END -


作者 | 南匀木


【彩蛋】当爹妈得拿"上岗资格证"? 如何做父母也是门学问

当爹妈得拿"上岗资格证"?

如何做父母也是门学问

选自《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不是天才,更不是神童,不会成为奥数冠军,不会在学科竞赛力拔头筹,不会成为高考状元,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家庭,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家长, 应该怎样把自己普普通通的孩子培养成人?应该将他们培养成怎样的人?


我们看到,众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空前高涨,忘记了“普普通通”,牢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在腹中就开始接受胎教,学习外语、古诗词;孩子呱呱坠地,家长就开始带领孩子在学习征途上跑起了马拉松,给孩子报外语班,报奥数班,报钢琴班……孩子的童年缺少了快乐的因子,总是沉甸甸的;孩子走进校门, 父母更是“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变本加厉地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兴趣班、提高班……家长和孩子成天奔波着,煎熬着……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到底该进行怎样的家教?怎样的家教才是科学的、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


从家长的角度看,我认为家教不能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分数的高低。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我们首要关注的应该是身体好,其次是心理好;有了这两好,一生就可以有立足于世的资本。


有比较强壮的身体,风吹一吹,不会生病;雨打一打,不会感冒; 即使季节变化,也不会患病躺倒……为孩子打下身体好的基础至关重要,这是迎接一生风云变幻的前提条件。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孩子心里充满阳光,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这也是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要培养孩子在失败时不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取得优异成绩时不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 热爱学习,对未知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热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常态……





那么,家长需要怎样做呢?我们或许可以从韩素静《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这本饱蘸作者十八年心血写出的书里找到答案。


为了让这本书更好地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涵。


作者韩素静是一位教师。她从孩子出生,就把孩子看作一个具体而丰富的人,给他讲故事,和他说话,春天带他看花开,夏天带他学戏水…… 最重要的,她带着孩子像认识一幅画、一首诗一样自然而然地走进文字的世界,给孩子打开一个认识世界的通道。稍大些,她为孩子营造了浓厚的读书环境,“家庭读书时”“家庭读书日”“专项购书费”应运而生,不得不说,正是家庭“读书场”的营造为鲁涵成为一个爱阅读的人打下了基础。除了阅读,她深谙鱼缸里长不出千斤大鱼、鸟笼里养不出展翅雄鹰的道理,于是,她决定把孩子带进生活深处,陪伴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骑自行车参加驴友团的长途跋涉、龙城广场卖唱募捐、徒步22公里迎接生日、去书店做义工……这些活动,给鲁涵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当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和孩子之间也发生过很多矛盾。面对矛盾,一般人只看到了负面作用,但在她那里,矛盾竟然促进了家庭建设。因为,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只有惩罚,即使惩罚, 惩罚的方式也可以是有趣的,是矛盾促使她思考,促使她成长……


作者韩素静是河南省名师、濮阳市名师,曾获得“河南省最具影响力教师”“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等荣誉称号,是一个以从事语文教学为荣、以从事班主任工作为乐的人。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促使她进一步思考生命的真谛,思考教育的真正作用,她发表文章两百余篇,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这样的作者、这样的家长写出来的书可信度高,借鉴力强。





再看本书的主人公——鲁涵。


看看鲁涵的自立:1岁,蹒跚学步,没让父母抱过;2岁,学会骑自行车,从此出行都是自己骑车;5岁,一天骑自行车18公里到市图书馆等地方;6岁,自己步行上学,没让父母接送过;11岁,参加兴趣班,从来不让家长接送;13岁,独自到医院探望住院的亲人……


看看鲁涵的课外兴趣:小学接触到电子琴,一接触就喜欢上了,先后学习了电子琴、葫芦丝、巴乌和吉他的演奏,取得电子琴七级、葫芦丝十级、吉他十级的证书,曾多次到不同单位的新年联欢会上进行表演。初中毕业那年,参加“星艺杯”河南省青少年吉他大赛,获得中学生组民谣吉他第一名。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体育爱好者,喜欢多种体育运动,小学阶段曾坚持练习乒乓球,初中后开始涉足篮球和足球,自己3组建了班级足球队,因为熟知竞赛规则,班级比赛时常客串裁判。


再着重看看鲁涵的读书情况:12岁暑假,读完了整套《明朝那些事儿》;13岁暑假,买来《明史》,开始学习;初中毕业那年的春季,当同学都忙于模拟试卷练习时,他还坚持阅读,那半年,他阅读了《朱元璋传》《苏东坡传》《李鸿章传》《张居正传》《第三帝国的兴亡》《大败局》《货币战争》等9本书;进入高中,他的阅读范围更宽泛:文学、哲学、经济、科技、历史、地理、体育等书籍都有涉猎。


鲁涵还是一个关注公益、关爱社会的“热心肠”。汶川地震,读小学的鲁涵捐出了那年的全部压岁钱——760元;舟曲泥石流灾害,他带着葫芦丝、吉他在濮阳市最热闹的龙城广场义演募捐,;得知濮阳县胡状乡一名儿童罹患视网膜母细胞瘤,他又在校内组织募捐,并把募集到的3700多元送到患儿家中;2012年暑假, 他曾到濮阳市华英书苑做了两周义工……


可以说,普普通通的鲁涵已经成长为一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2016年,鲁涵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这个家庭的教育是成功的。那么,鲁涵成长的秘诀在哪里?也许,这本书就能给我们答案!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真实和朴实,完全是第一手素材。


我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这是一本特殊的书。


看了这本饱蘸十八年心血写出的书,你会知道,原来,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成长也是家长一辈子才能完成的任务。


本文作者

张万祥

德育特级教师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韩素静 著

教育名家 张万祥 推荐

普通的家庭,普通的家长

该怎么让普通的孩子,拥有立足于世的资本


天猫、京东、亚马逊、当当均可购买


那么,这么精彩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的作者是谁呢?对,是她,是她,还是她!她是这三天以来,我们一直在推荐的韩素静老师!韩老师被推荐为“2017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前三名直接入选2017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来,阅读此文的朋友,请动动您的金手指!为19号候选人 韩素静 老师投票加油!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投票!也可直接长按下方图片,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直接关注“河南教师”和“河南校长”微信公众号,点击这两个微信底部菜单“投票”,即可进入投票界面,更简单更快捷!每人可投两票,要一直投到12月25日“圣诞节”哟!谢谢您的支持!


投票方法:


亲,如果你还未投票,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开始投票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