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西湖的断桥如何得名则众说纷坛,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大雪初停,登宝石山往南俯瞰,白堤皑皑如链。日出映照,断桥向阳面积雪融化,露出褐色的桥面一痕,仿佛长长的白链到此中断了,因此叫断桥。汉族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的故事即发生于此。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也因为这个故事让断桥成为西湖上最著名的桥。《断桥残月》,断魂不断桥,在芳草寸生的寞夜回眸一笑。多少阑珊的春日拨尽胭脂,多少爱情的故事掸尽灰尘。从那条雨后清冷的曲径蹑步走来的,依旧是那柄温馨雅致的小伞以及潇潇洒洒的伞中人。月残魂不残,是谁,将心灵的泪水,一忍再忍,将那首残破的曲调一直吟奏至今?
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 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为西湖十景之一。
李 春 华 简 介
李春华大师,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作品颇丰,先后编写出版的教材有《葫芦丝巴乌实用教程》、《葫芦丝巴乌演凑指南》;教学碟片有《怎样演奏好葫芦丝巴乌》、《怎样演凑好葫芦丝巴乌经典名曲》等;吹奏表演专辑有《金葫芦》、《欢乐的葫芦丝》、《柔情丝语》、《丝恋》等。近年来,又强档推出了超七孔葫芦丝,使国乐葫芦丝更加丰富多彩,为葫芦丝音乐的教学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断桥残月》创作过程介绍:据传,李春华老师在某日到某处出差,乘夜色而漫步于河堤上,远望“雷锋塔”破败,愁绪忽然间闪过心头,于地写下这首 《断桥残月》,描写了自己从愁绪到坚强的心路历程。
那优美凄婉的曲调表现出的非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为我们这样呈现出了这样一副场景。一弯冰冷的玄月挂在遥远的天边,把昏黄惨淡的月光洒向旧时的杭州西子湖,远山迷离,渔火点点,湖水无声的流淌着,偶有几只乌篷船划过,慢慢消失在夜色里。
学习《断桥残月》,首先反复播放李春华老师的示范曲,感受愁绪凄婉、倾诉、控诉、渲泄、坚强各段落的气息不同变化,用心灵来感受作者当时的心路历程,有身临其境,心入曲中的感觉!进一步理解《断桥残月》这首曲子的曲意与其表达曲意所需要的技法,从而进一步完善对曲子的分析能力及表现能力,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进一步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及鉴赏能力!
《断桥残月》,就象对岸客船上传来的笛声琴韵,连绵不绝,幽幽咽咽,似乎是为他倾诉着满腹的伤情愁绪。与元代词人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绝句,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学习《断桥残月》,首先要掌握曲子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要表达这些思想内容所需要应用的技巧!引子和慢板的乐句较长,尤其是要掌握好气息强弱的变化,滑音在气息的控制下强弱的变化;波音的运用,本曲大都是下波音,要把悲伤情绪的效果表现出来;行板部分注意吹准附点音符,颤指处,气需要渐强;快板的吐奏要清晰,颗粒感要强,同度音双吐,每个音都要交代清楚,还要注意乐句的连贯性和音符的跳跃性。通过运用各种技巧,把愁绪、凄婉;倾诉;控诉;渲泄;坚强的内在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的充分表达出来。
葫芦丝这一种乐器,虽然构造简单,但表现力非常丰富,运用不同气息压力、气息压力流动变化、波音的后起吹奏、颤指时气息的变化等等,可以使曲子内容展显于演奏中,让音乐更能振憾人心。
2011年7月2日,在东营市葫芦丝巴乌学会成立大会上,老编和李春华老师合影留念----摄于东营市黄河大剧院
2013年8月18日,在“黄河口杯”首届全国葫芦丝、巴乌邀请赛颁奖典礼上,和李春华老师、张保和老师合影留念-----摄于东营市黄河大剧院
2015年7月29日,在临沂市中国(临沂)第二届全国葫芦丝邀请赛上,和李春华老师合影留念
学习视频 敬请关注
本视频是2013年8月,参加“黄河口杯”首届全国葫芦丝.巴乌邀请赛初赛视频,清吹《断桥残月》。
本视频是2013年1月27日,用数码相机录制保存的个人学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