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酒」缘为「久」缘
─台南区医疗志工杨嘉雄
【医疗志工小档案】
台南柳营区 杨嘉雄
出生:1941年 受证慈诚:2001年 法号:本储
若说,每个人有其幸运数字,杨嘉雄也不例外,这一生,与「9」特别有缘。
过去,他与「酒」瓶为伍、住院时病房在「九」楼、受证慈诚编号为「5299」、做环保多以回收「酒」瓶;而今,医疗志工服务定点,又在「9C」日间照护中心……
⊙病苦炼道心
把过往变魔术的兴趣,杨嘉雄用于娱乐一群在大林慈济医院日照中心的阿公阿嬷,有的年纪比他轻、有的与他相仿、有的只大他几岁,他们被逗得笑开怀或目瞪口呆。接着,他拿出另一样法宝,中国大陆云贵高原的葫芦丝,演奏给大家听。
走至病房,再次演奏葫芦丝,杨嘉雄的静心乐音,鼓舞着癌症病人,「学习与细胞对话,学习唱歌让心念正向、开朗。」站在病人面前,满脸笑意的七十六岁杨嘉雄,精神奕奕,看不出他曾也是一位癌症患者。
自受证后,杨嘉雄即投入花莲、大林慈院的医疗志工,但次数不频繁。2005年9月的某日,他忽然间排了多次血便,至大林慈院检查后,确诊罹患第三期大肠直肠癌,住院治疗期间,他想:「同样是住院,为什么我要来当病人而不是当志工?」
于是,他诚心向细胞忏悔,「对不起!我没有好好照顾你,我们和平共处,我当志工,你也跟着我做志工。」
让细胞充满快乐而非成天想着病苦,杨嘉雄在自己身上印证了「心念能创造实像」。
病后几个月,杨嘉雄感觉好转许多,打算至花莲慈院当志工时,突然的剧烈腹痛让他寸步难行,赶紧回大林慈院急诊室,检查结果无异状,经注射点滴、休息后,已不痛了。之后的每个月,他几乎都回大林慈院当志工,即使每日起床要先处理将近一小时的肠造口清洁,甚至在2011年因心脏不适装了支架,仍不阻碍他的志工路。
「我把它当成是考验,考验我的道心是否坚固。」杨嘉雄的这番体会,不只在罹病后,早从接触环保时。
⊙善念引善缘
1941年出生于台南柳营的杨嘉雄,一生多考验。
七、八岁时感染疟疾,在无药医的年代,他把自己裹在棉被中出汗,度过症状带来的发烧、畏寒;十九岁时,发现患有肝炎,每日注射两剂的针剂,一个月将近三百针,打到自己都害怕。
经历了战后时期与日治时代的生活清苦,他从小就特别惜福爱物。结婚前,开始从事饮品、酱油、烟酒等瓶子生意,期间遭逢严重的1975年「八一七」和1981年「九三」水灾,水淹及胸,他的杂货全流走了。
亏本之下,只好另寻出入,改行开出租车,开了二十四小时的出租车十多年,练就一身只要没客人,倒头就睡的功夫,随时在车上补体力以应对载客,「没想到,这样也赚到几百万,来偿还那些债务」杨嘉雄感到不可思议。
年轻时,杨嘉雄即富有爱心。1966年结婚,第一个孩子出生,同年底他成立梅花基金会,虽说是为自己的孩子植福,却帮助许多弱势孩童。
1997年,大爱电视台尚未成立,他从别台看到麻豆的慈济志工做环保的身影,看了以后,很认同证严上人的理念及志工们的行动,心想:「我们新营也能有个环保站,那该有多好!」
心念一起,竟遇上一位慈济师姊柯惠美,询问他要不要去花莲静思精舍寻根。不懂什么是寻根,乍听之下心生雀跃,加上,怀着想做环保的念头,他决定跟搭慈济列车回去多了解。
从花莲返回后,他积极觅地,并得知认识的一对医师夫妇有地,便与那位医师太太聊起,透过旁敲侧击,感受医师太太对环保的认同,他自忖:「我有机会了。」开始述说设立环保站的想法。
隔了不久,医师太太向他提起新营某处似乎有个回收点,杨嘉雄真的跑去看,看到一些回收物,但不见人影和相关的慈济标示;连续几日,他至现场等待,终于等到人来,确认是慈济人在做环保,他也开着出租车沿途捡资源载回收。
⊙梦境的启示
参与环保一段时日,师兄们鼓励他报名见习、培训志工,由于忙生计、开出租车时间不定,他很犹豫而不敢答应。
1998年的母亲节前夕,他梦见了上人,「上人来到我们老家的平房,我正在院子打水、抽帮浦,看见上人走进来,我赶紧顶礼。」醒来后,他百思不解上人怎会走进他的梦境,细细解读后,若有所悟,「很久以前,上人就找到我,现在找上门来了,我的心怎能迟疑?」
隔日的母亲节,台南静思堂正好举办联谊会活动,他带着相片就去报名见习志工了。这天对他而言,意义格外深远,回忆妈妈过去自己做资源回收,将变卖的钱捐出给寺院盖院等善行,而今,自己进入慈济,是种对已故妈妈的缅怀。
因从中报名,错过了前面几堂课程,杨嘉雄于1999年再次见习,2000年完成培训。
原先位于中学门口的环保回收点,因大家担忧妨碍学校上课,后来取消,又顾虑在小区的卫生、安宁等问题,转而另寻他处。刚好一位地主提供位于郊区三百多坪的地,杨嘉雄看了觉得很合适,于是「开发」为盐水环保站,他从台南、善化等地回收一些建材回来做为环保站的围篱等,这个环保站便从他开始做环保,两年间陆续有人投入。
有一天,慈济委员也是教联会老师的黄秀琴,问起杨嘉雄可知有无适合大爱幼儿园的用地,他便与一位陪伴慈青的教联会老师刘彩蓉,问了另一位教联会老师陈守珍,在陈老师的穿针引线下,认识她的会员陈秋江先生,即是提供新营共修处的地主,后来也受证慈诚。新营共修处原是陈秋江的度假园区,他喜爱宁静,常于此阅读、种花木、闻虫鸣鸟叫声。杨嘉雄与老师们常去找他泡茶,主要目的也是希望他能提供三千多坪的占地给慈济使用,他竟然乐见其成。
由于大爱幼儿园的成立尚待因缘成熟,后来做为共修处使用。2001年开始整地,杨嘉雄全心投入新营共修处的监工与维护,相对少去盐水环保站,他人不理解,以为他在帮地主做事。
「其实不是帮地主做事,地主借地给我们,我们理当更要维护。」想在心里的杨嘉雄,面对他人的闲言闲语,心中有了烦恼,开始犹豫是否不要再去共修处,但心头又不忍放下陈秋江一人维护道场。
看似遇到挫折了,杨嘉雄梦见上人只身走在田埂,身旁无人跟随,「我感觉上人好孤单」。另一次,则梦到在新营火车站向上人送驾,上人送给他一只茶器及一辆脚踏车,「我两个都不收,我思考着茶器是拿来泡茶,难道坐着泡茶就好?等泡茶也需要时间,脚踏车一骑,马上就可出门,但是我不要新的脚踏车,因为环保站有二手可用的脚踏车……」
两个梦,笃定他的方向,他决定两边跑,一边做环保、一头持续护持共修处的建设。
协助维护共修处有十二年,许多的花草、树木都是杨嘉雄亲手栽植,「台湾」形状的莲花池,也是他搬石头拼排而成,佛堂、厨房等空间的建设,有他与陈秋江参与其中。「我们还种过观音竹、香蕉、荔枝、椰子树等,椰子树年年生长,为了美观一致,我曾经徒手爬上去修剪。」杨嘉雄可说对共修处的地和主人,有着深厚情感。
2013年3月,陈秋江因骨髓瘤撒手人寰,成为新营区第一位大体老师,同年4月,家属、志工们齐聚新营共修处,为师兄举办追思会。即使现在回想,杨嘉雄的泪水仍不听使唤地落下,两人在慈济道上相伴十二年,他很庆幸有这么一位智者互相鼓励,他谨记陈秋江师兄曾对他说:「凡事没有对错,只是认知层次不同。」
⊙再辟环保疆土
如其姓名中的「雄」字,有着雄心壮志般,杨嘉雄扩大环保版图。
运作十年的盐水环保站,因地主收回土地,终告停止。因缘际会,一位地主捐出位于新营占地一千六百多坪的厂房给慈济使用,但碍于租约未到期,租用者还在使用,杨嘉雄屈于厂房外头一角,2012年9月做起玻璃瓶回收。
「想当年做生意,与人应酬学会抽烟、喝酒,有一段时间喝很多,妈妈曾经对我说『被矸(酒瓶)所害』。」戒除后,杨嘉雄自然而然不爱这些瘾品,却爱上回收酒瓶、玻璃瓶,他明白长年不坏的玻璃瓶是造成垃圾问题之一。
起初,也是他一个人做,对于玻璃瓶卖不了什么钱,大家并不看好,然而,大家还是会从六个乡镇载玻璃瓶过来,且不分颜色地混成堆。见到满山玻璃瓶的此景,尽管有些无力感,他还是做。
初期做得很辛苦,光分类瓶子就用了很多时间,更别说整理好变卖,不了解的人就质疑他「回收瓶子却没看到钱」,陈秋江师兄耳闻,便去一探究竟,知道怎么一回事后,向大家说明,大家就不再说了。杨嘉雄则抱着「投笔从戎、苏武牧羊」的精神,他说:「不怕一个人做,也不用做给别人看,对的事坚持,别人自然会肯定、支持我们。」由于露天没有遮棚,下雨时,杨嘉雄就躲到高铁架的大柱下、艳阳时就任高温曝晒、天寒时就任冷风袭来,一个人在此过着犹如鲁宾逊的生活,「自己带面条、米粉、油、醋等调味料来烹煮,食物放外头都要保存好。」
2014年租约到期,租用者让出所有厂房,杨嘉雄好欢喜,他的空间变大了,一些回收的炉子、柜子等物品,能放进工厂内,有了柜子也能存放他的「食粮」,另外,他还摆了回收的家具、病床等,让来做环保的人有个空间休憩。因做环保仍在室外,陈秋江师兄的妻子张淑敏师姊,便出钱搭建遮棚。
近两、三年来,有东山、白河等地志工,只要时间许可,都会来帮忙,当中,有一位小区志工李妙芳,因患有癫痫,按规定不能骑车、开车,她每回都从白河搭公交车至新营,再走一段路进到环保站。
「师兄真的很投入,看他一个人这样做,也是令人不舍,尤其他身体不好,所以,我上午去邮局当志工,下午就来这里。」李妙芳微笑道。对杨嘉雄来说,志工们能来做个半天、一天,他都好感恩。
慢慢地,大家认同他的做法,知道他一个人在做,有的来协助、有的特地送点心或午餐来给他,连东山环保站的志工们,都邀他去他们那共进午餐。尽管路程十公里,为了那份温情饭,杨嘉雄也愿意过去。
⊙环保智慧禅
每日凌晨四点多起床,杨嘉雄先清洁肠造口,清理过程一边唱诵《三十七助道品》;靠着意志,他训练到每日只排一次便,省下不少造口袋费用,也方便一天的活动。用过早餐,七点左右出门,杨嘉雄若没去做医疗志工,就是往环保站跑,做到太阳下山才回家。
做的过程,他唱颂《无量义经》、《慈悲的心路》和《三十七助道品》,他称《三十七助道品》为救苦经,句句让心沉静和充满法喜,而上人的「多用心」、「信心、毅力、勇气」鼓舞着他坚持下去。
一句「多用心」足足让他好好思索含意,「以前会用桶子等物品去挡玻璃瓶,后来边做边想,如何使用最少空间,堆高玻璃瓶而不会让它们滑下;也会想怎么洗酒瓶,洗得干净无味……」落实环保不遗余力,杨嘉雄用桶子接雨水清洗玻璃瓶,洗好后的瓶子则自然风干。
杨嘉雄与各式各样的玻璃瓶相处,变成了玻璃瓶达人,清楚哪些类只能打碎回收、哪些类可清洗洁净,卖给厂商盛装苦茶油、桑葚汁、酵素、油漆用松香水等。「碎玻璃只能卖几毛钱,如果把一些瓶子洗净回收给厂商,一支玻璃瓶可卖一、两元以上,有的厂商每次固定买三百三十支、有的一次买三千多支,往往来不及洗出货给他们。」
他曾一年卖了十四万、一年卖了二十五万,甚至三十六万。过去,他都把卖瓶子的所得归入随喜,后来,他请劝募组帮忙开收据,「我想让厂商们感受到,他们来买瓶子也是在做好事,他们反而感恩我们。」
当今,杨嘉雄最盼望,不只是当成回收场、环保站,应该提升为环保教育站,发挥教育的良能,教育大人和小孩对减量的重视,领悟清净在源头。
※※※※※※
之前,杨嘉雄从环保站看到早期德宣师父记录上人的《随师行记》,他读了两、三遍,从中感受到上人当时为筹建花莲慈院,艰辛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其中,读到1984年5月15日那天,上人在台中香云精舍分享的一句话,深植他的内心,「希望慈济团体中作好慈济工作……最重要的是『诚』、『正』二字……『诚』即是发自内心的一份自动自发的精神,有这份自动自发再苦都不会感觉得到。」
此外,上人每日叮咛的「多用心」以及《法华经》中的持经如说修行,皆是他力行慈济事的方针。
亲身经历病痛,他都会鼓励病人,不要发愿等到病好,才要做什么事,「无常是无法让人等待的,何况什么叫做『好了』,应该是要投入,从做中让身体愈做愈好。」
一条细绳在手,绕了又绕,打了好多个结,「那么多个结就像我们的心结,要用佛法一一解开」见他线一拉,所有的结松开了,魔术表演中也含藏道理。
「我的法号为本储、编号为5299,谐音为『我要久久』,意思是我要做慈济做得长长久久、『储』蓄智慧。」杨嘉雄这么自我期勉。
【后记】摘录自大爱电视台网站
四、五岁在山林中跑,七、八岁搭火车四处去,从小喜欢到处跑而被称「阿飞」的杨嘉雄,2017年3月15日起,于大爱剧场《奔跑吧!阿飞》奋力起跑!
杨嘉雄是一位大肠癌患者,经历生死的大手术后,积极走入病患群中,以自己为借镜告诉病患,病痛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对于病痛要乐观承担,坦然与病共舞。
更多精彩、动人的故事,请收看大爱剧场《奔跑吧!阿飞》。
(撰文/大林慈院院长室文史资料组谢明芳)
本文选自静思电子书——旧法新知
浏览往期内容,请点击蓝色字链接:
【旧法新知】二十亿比丘
【回眸来时路】原来 上人 是如此的辛苦
感恩您的关注!更多内容,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公众微信号:静思慈济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