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pic
当前位置: 首页> 购买平台> 郭建设:记着,你就是个搞摄影的!

郭建设:记着,你就是个搞摄影的!

2022-04-14 23:08:50

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品     

作为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的老朋友,郭建设是唯一 一位全程参与“两岸摄影家合拍中国24小时”系列摄影活动的摄影家,跟着我们走遍了国内10多个省份,用手中相机讲述了无数生动而鲜活的“中国故事”。



郭建设

1959年9月1日出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百姓摄影协会会长

北京朝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

中兴恒和投资集团策划总监


“记着,你只是个搞摄影的。”

一向快人快语的郭建设(人称郭子)说这话,是认真的。


2000年,郭建设(右三)与徐肖冰、侯波夫妇、于志新、鞠峰等摄影家在浙江乌镇。


,有过辉煌的巅峰;也曾经下海做“赔本老板”,有过失意的低谷。


但是不论什么时期,总有个声音在耳边说:“你是拿相机的!


所以,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拍片。



01

一心一意地做一个专职摄影人

“知名记者”、“ 著名摄影家”

“将红色中国搬上摄影主题的第一人“

……

郭建设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了。


面对这些褒奖,他说30年前拍摄,是为了发稿;20年前拍摄,是为了获奖;10年前拍摄,是为了张扬个性;现在仍然拍摄,是为了荣耀摄影本身,用图片传播爱和希望。


1987年,。


脱掉“知名记者、著名摄影家”的镀金外套,卸下用照片赚取名利的心理负担,现在的他,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自由撰稿人,一个专职摄影人。


用手中的相机,为后人记录一些东西,留下一些东西,这就是他现在的快乐摄影原则。


1984年,郭建设(左四)与当代摄影沙龙发起人杨绍明、王苗、王立平、李晓斌、凌飞、罗小韵、李英杰、鲍昆、贺延光、王文澜、邓力耕、马小青、贺洪宁、许涿等。



先来看看他对摄影的理解


摄影行头上身,再挂上厚重的相机,别人会觉得你很“炫”,超“酷”!


1992年,中国日报创刊十周年郭建设(右三)与总编辑冯锡良、杨绍明、王文澜、武治义、杨士中。


但挂在肩头的相机实在不是一种炫耀,而是一份责任,一份苦差,需要每一位从事这一行当的人脚踏实地地去做。


“再好的设备,再高的理论,你不可能‘侃'出一幅好作品。惟有身临其境,老老实实地按动快门,这是摄影师的本分。


对于郭建设来说,这也是他从事摄影30多年一直不曾放弃的原则。


2003年,郭建设(左)在马来西亚向古晋市市长赠送作品。


拍一幅好照片需要有很多方面的东西,比如文化底蕴、摄影技巧、器材设备、机遇等。


但在他看来,摄影好比神的灵,存在于自然和社会的时时处处,只要你有一颗灵敏的心,有一双智慧的眼,你自然会悟出其中的奥妙。


摄影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感动,好的作品要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单凭责任和理智从事创作,或许会缺乏艺术的核心——灵魂,敏感的心源于爱。


1988年,北京.国际列车


02

红色中国:中国的红色脉络


没有一个国家能把一种颜色用到极致,而中国是唯一把一种颜色 —— 红色用到极致的国家。


郭建设,则又把这个跳跃、显眼的颜色偏爱到了极致。


红色中国,是郭建设摄影生涯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之一。


2003年,他的摄影著作《红色中国》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红色风暴。


这本名字听起来很主旋律的摄影集,内容覆盖了20多年来中国百姓的生活点滴。



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甚至评论,认为这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次有人专从一个颜色去看待一个国家,去看待中华民族,使我们对本民族的认识多了一个维度。


1992年,陕北.安塞

2001年,陕西.延安


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讲,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情感和象征意义。


它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点点朱红,它是谁也离不开的,是融在血液里的。


2014年,湖北十堰郧西县复古千年古榨坊.第四代传人钟汉良


是小学时的红领巾,中学时的红袖章;



1994年,北京.兄弟杯.时装秀


是身边的民俗,灯笼、建筑、衣裳、发饰;



1999年,浙江.乌镇


甚至是婚丧嫁娶,生老病死……


2012年,江苏.常熟


其意象涉及面之广,以前无人能比,到处都有红色的特殊符号的呈现。


那些流动于中国历史、文化、生活乃至人心灵中的颜色,在他的镜头里,或热情、或喜庆、或肃穆、或庄严。


2002年,贵州.民主选举


其实,"红色中国"拍摄跨越几十年,也并非主题先行,谈及创作这个主题的原因,郭建设说,还得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旅美摄影家刘雷。


旅美摄影家刘雷


2003年,当时还是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长的刘雷找到郭建设,他说自己准备利用5年时间拍一个大专题,关于红色中国,问郭建设感不感兴趣。


郭建设回复说先容我考虑一个星期。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把自己图片里与红色有关的照片全部整理出来,集合后洗成照片在大会议室里铺开,然后叫来刘雷。



刘雷进屋看后惊到了,其中甚至有几十张珍贵的历史图片根本不可能再次拍到了,那是绝片,说:“好好好,我算是送你一题材,我拍不了了。


1990 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空降神兵


郭建设开始有意识的正视这一个摄影主题。红色,成为了他再也割舍不掉的情结。


没想到这一拍,又拍了10余年。


从最初2003年的红色中国到今天的红色中国,他慢慢开始往老百姓生活中真正喜欢红色的题材走了。



郭建设做了一项前人没有做过,而当代摄影人很难想起来做的工作。


“过十年二十年,再看‘红色中国’,将是真正的中国的红色脉络。”这个他将终生追寻的摄影主题,其意义将影响深远。



如今,他已经在美英法等多个国家成功举办过多个个人摄影作品展


1987年,他在美国旧金山博克利大学举办影展。↓

1997,在北京剧院举办个人影展,华子等众多好友到场。↓

2004年,在法国举办《红色中国》个人摄影展,大获成功,王苗等到场。↓


《新闻照片》《十年再见》《黑白记忆》《红色中国》《这是北京》……郭建设的镜头里,一幅幅图片真实地呈现了生活原有的样子。


2004,庆祝红色中国图文书首发,一众好友从左至右依次是王苗/郭建设/朱宪民/王文澜/刘雷/贺延光。↓



郭建设的个人摄影展甚至得到了不少大师级别的人物题字祝贺。


中国画坛泰斗级人物黄永玉为他的照片题字↓

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亲自题词祝贺↓


03

回顾摄影生涯:我的镜头从来没闲着


从“海鸥-4B”“哈苏”到“莱卡”,再到至今不离手的“佳能”系列,它们跟着郭建设走遍了大江南北。


在干上摄影之前,郭建设并不知道自己适合这个行当,在部队里换过很多岗位,打字员、卫生员、接线员、放映员,最后是摄影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当兵时,郭建设(左)和战友高峰(右)合照,王文澜拍摄


18岁,开启摄影生涯。


23岁,中国第一份英文报《中国日报》创刊时,他被调去担任摄影记者,一干就是12年。


1982 郭建设(右一)在中国日报美摄组王文澜(右二)/康晓敏/王肖梅/李正明


25岁,他被派往柬埔寨作战地采访中,在那一段暴露在越军枪口下留下了一幅《战争与和平》,那是他一生都不会忘记的经历。


1984 郭建设(左一)在柬埔寨前线与布尔布特等 

《战争与和平》1984 柬埔寨丛林中,用弹药箱制成的鸽舍


年仅28岁,中国日报社、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就在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了“个摄影记者的起点”的个人影展。


100张全未剪裁的黑白照片,真实记录了一个摄影记者的创作过程。



郭建设的摄影生涯里,从大兴安岭火灾靠一纸介绍信独走灾区,到汶川大地震随北斗卫星小分队赶赴震区,在多个重大灾难事故前线,都少不了他。


2008 。

2008.5.16北川,地震导致的山崩掩埋的北川中学新区。


他拍过无数国家政要的现场,也经历过中国的重要历史时期,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建党70周年、亚运会、奥运会、残奥会……郭建设的镜头里,它们是最真实的历史。


2003年,北京.21届大学生运动会.冠军风采.刘翔背影


2008.9.13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场五人制(盲人)足球


1998年,他甚至还和王建生、刘继文等六七个喜欢摄影的人,成立了中国百姓摄影协会,一个属于百姓自己的摄影之家,记录百姓的生活,留下历史珍贵影像的记忆。


1998 郭建设(前排右四)百姓摄影俱乐部成立一周年

他也拍了很多关于工匠精神的照片,那些属于老百姓的手工,随着时代变迁,很多都在时光中消逝了。


而他镜头里的照片,也就变得格外珍贵。

部分作品欣赏

《工匠精神-中国手工》

2000 浙江.毛笔工坊


2002 贵州.造纸坊


2004  新疆.彩绘陶坊


2012 福建.葫芦丝制作坊


2013 贵州.绣片


2015 河南.唐三彩坊


《我的北京》作品欣赏

1981 盛夏游泳池。人民日报社院内的职工游泳池,是内部职工的福利,在没有空调的夏天,午后最好的去处就是这里。如今各种场馆健身房都有了游泳设施,不再会有这样的壮观景象。


1982 北京火车站前的小人书出租摊儿。小人书是那个年代孩子们最重要的读物,大部分是黑白印刷,纸张也不考究,但不影响它的魅力。如今的儿童读物,五颜六色、花花绿绿,但仍敌不过手机的诱惑。


1984 前门大栅栏,解放前的老被改为国营旅社。


1984 永定门火车站,火车司机。与现在的高铁列车相比,这火车已够成为文物了。


1985 重修八达岭长城的背夫,以每背一块砖二角伍分钱的价格往返于长城上下。


1986 首钢(赛兰钢厂)转炉进入北京,拥有120个车轮的“巨无霸”拖车载着三层楼高的转炉,图中看到了首钢人敢为天下先的英雄气概。


1986 北京名牌——白兰洗衣机。大姑娘出嫁,娘家少不了要送的就是白兰洗衣机,就连农民进城也选白兰。




更多摄影师专访,可直接点击下列名字阅读

李舸    /    简庆福     /    马卡

王文澜    /    冯凯文    /    朱宪民

伊伦迪尔    /    海涛    /    老匠黄中

澍先生    /    钟国华    /    孙成毅

王金    /    寒藤     /    汤涛


编辑丨己珺          图片来源丨郭建设


2017全球华人旅拍大赛开始啦

个人最高奖金两万五!

欢迎喜欢摄影旅游的小炮儿、老炮儿


来参赛啊!

大奖等你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参赛平台


友情链接